第178节
作者:金大      更新:2023-04-16 01:54      字数:2063
  简直像个可爱的小毛团。
  莫小婉看着有趣,三步并作两步的走了过去。
  隆靖帝早在看着她了,见她过来,隆靖帝便抱起那只小猫,小心的放到她怀里。
  莫小婉浅浅笑了下,刚要说话。
  昭玉公主已经凑了过来,一副熟稔的口吻说道:“娘娘,这猫可是来的不容易,我随着船到了外面,看到这只猫,想着陛下曾经养过猫,觉着这是个稀罕的东西,千里遥遥的带了过来。”
  明明那话是对着莫小婉说的,可莫小婉正要说些感激的话。
  却看见昭玉已经从另一边靠近隆靖帝了。
  而且那站的位置比她跟隆靖帝还要亲近呢,昭玉的眼睛更是死死的盯在隆靖帝身上。
  莫小婉也不知道是自己太敏感了,还是怎么的,总觉着不对劲。
  而且等昭玉公主说完后,她又像想起什么,笑着往隆靖帝面前凑了凑的,简直都要凑到隆靖帝嘴边了:“陛下,说起这个,您可还记得当日咱们一起养的那只小猫。”
  这话说的莫小婉都是一楞,她诧异的看向隆靖帝。
  他说过他喜欢猫,是因为有猫总在窗外,他才喜欢的。
  她还是头次知道他竟然也养过猫的。
  昭玉动作虽然亲昵,可是隆靖帝却没接话,他的目光一直都在莫小婉身上。
  莫小婉却是心里别扭了下,她抱着小猫,用小猫的毛蹭了蹭自己的下巴的,努力装着不经意的:“原来陛下养过猫?”
  “岂止是养过,还很喜欢呢,有段时间陛下同那猫形影不离的。”昭玉公主越说越亲近,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装傻的,眼睛眨巴眨巴的在往莫小婉身上看。
  那表情说不出的别扭。
  莫小婉看在眼里,跟有针往自己眼里扎似的。
  她也不管是自己胡思乱想,还是真的这样,她立刻笑着走到昭玉公主身边,拉着她的手,装着亲昵的样子道:“陛下还要处理国政呢,昭玉公主只怕也累了,请来本宫的关雎宫歇歇吧,咱们初次见面,怎么也要多亲近亲近。”
  说完也不管昭玉公主乐意不乐意,莫小婉便要扯着她走。
  昭玉公主明显是挣扎了下,努力装着高兴的样子,扭向隆靖帝的时候,却像是想起什么往事一样感慨道:“陛下,关雎宫可是以前的长乐宫,还记得咱们以前在那里住的时候吗?也不知道院子里的树变没变……毛……”
  “昭玉公主,有什么贴己的话不妨说给我听。”莫小婉也不管她还要说什么,拉着她便往外走。
  等把昭玉公主领到关雎宫后,之前话还很多的昭玉公主倒是不说话了。
  莫小婉也不应酬她,找了个借口便出来了。
  等到外面她立刻找了李女史过来印证,问李女史:“都说先帝有三位公主,这位昭玉公主是怎么回事?”
  李女史这一路话里话外的也听出了一些,很谨慎的回道:“这昭玉公主不过是宫里浑叫的,她是皇太后养在身边的,是皇太后娘家那边的孩子,老人家觉着她长的漂亮,有心为娘家某个好亲事,当年还要说给太子,只是昭玉公主岁数太小,加上当时朝里斗的厉害,老太后也瞧不准,一来二去的等老太后薨的时候,她的婚事反倒耽搁了,先帝怜惜她,便给了她公主府,时间久了,也跟真的公主一般……前年她曾进宫见过陛下,那还是选采女之前的事儿……后来不知怎的,知道要去民间选采女后,她便说要游山玩水,便随着船到了海外游历……娘娘对此人还是要小心些……”
  莫小婉原本还觉着是自己多心了,原来还真不是自己多心了!
  再说宫里的人都圆滑,那昭玉公主什么都不懂,特意在她面前说那些话,做那些动作,显然就不简单,不过是显摆她同陛下是青梅竹马罢了!
  莫小婉懒得理这种小婊砸,忙让李女史告诉昭玉公主一声,她有事儿忙,让昭玉公主先回公主府。
  随后莫小婉也便抱着长毛猫,在暖阁闷闷的坐着。
  昭玉公主她是不放在心里的,宫里漂亮的女人多了,青梅竹马要是有戏的话,也轮不到自己。
  她这个气度还是有的,只是她很别扭!
  为什么一个小婊砸都知道的过去,隆靖帝竟然都没对她说过!!
  不过是养猫而已,陛下竟然都要瞒着她。
  再一想那些过往,一个少年一个少女,在这个宫里,又是差不多的年纪,养着同一只猫……
  莫小婉胃里的醋瓶子都要打倒了。
  她闷闷的把猫放在一边,索性找了几本闲书去翻。
  等她不想再想的时候,她才忽然想起那小猫不知道哪去了。
  她赶紧让门外的宫娥过来找。
  那些宫娥太监都在外面呢,按说是不能跑,可是小家伙那么小,走路又轻,只怕过去的时候,那些太监宫娥都未必能瞧见。
  这简直雪上加霜一般!
  莫小婉可有的闹心了!
  那位一起养猫的昭玉公主还没理清楚呢,她这里又把人送的猫丢了!
  莫小婉都觉着自己脑门上可以刻上笨蛋俩个字了!
  那些宫娥外太监肯定在到处找,她终于是走不住了,也跟着走了出去。
  正殿门口的地方,早都找遍了。
  莫小婉又带人往偏殿找。
  早有太监宫娥在那里找着了,那些人挨个房间的去翻。
  莫小婉却是忽然想起什么,她抬起头看了看那些树。
  冬天的树顶都是秃的,她仔细的看了看,这些书原本早该修建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却一直没人修建,据说是隆靖帝早些年下的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