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
作者:
木兰竹 更新:2023-04-17 01:50 字数:5758
被太子这么一打岔,刚才黎膺对凌蔚的公主抱所造成的尴尬也烟消云散了。虽然众人心中还是有一丁点别扭,但都潜意识的催眠自己,这只是意外。
至于回去之后,凌蔚怎么教训黎膺,那是他们两的事了。
……凌蔚觉得穿越后,自己的运气还是不错的。
这在甘州试验新作物,居然长势喜人,没有发生任何他担忧的事,甚至连病虫害都很少。
凌蔚推测,这可能和这些粮种都是外来品种,现在还没有天敌有关。
虽然还没收获,但是看见地里绿油油的一片,农人的心也放下一半。
这果实他们也是吃过的,看在现在这长势,应该不会绝种吧?要是真如京城来的大人们所说,这粮食产量很高,味道也不错,那么明年的口粮就有着落了。
皇帝陛下还颁布了甘州三年减税的政策。虽然如果落到其他地方官员手中,那减三分就会变成一分半。但是有秦王和太子坐镇,三分就是扎扎实实的三分,谁也不敢私自增加。
如果这一年粮食丰收,不但明年百姓能吃饱,说不准还能有余粮。
抱着这样的希望,连被吓唬的奄奄一息的地方豪强都打足了精神。
这些地方豪强虽然在当地算是过的好的,但是连年的兵荒马乱,让他们的日子也是过的紧巴巴的。虽然说吃饱穿暖没问题,但是眼见着仓库里的余粮越来越少,他们还养着那么一大家子人,心里说是不慌张那是不可能的。而且陈粮吃了那么久,谁都想吃点新鲜的。
为了讨好钦差,他们也是拿出了大片土地去种植新粮食。本来已经做好了绝收的准备,结果新粮食长势喜人,虽说还不到结果的时候,但是看着就让人充满希望。
新粮食他们也是尝过的,味道相当不错,做法也非常多。如果真的能丰收,想来明年一定很好过。
即使还不到收获的季节,凌蔚等人在当地的声望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若是粮食能够丰收,那么当地百姓肯定对朝廷感恩戴德,对晏朝的归属感也会前所未有的加强。
老百姓对于统治者的要求,也就是能让自己吃饱肚子而已。
……“大食的商人?”凌蔚在听到这个的时候,想了一会儿,哦,阿拉伯人啊,“他们来干什么?”
“大食商人听闻甘州在种植新的作物,抗旱且对土壤要求不高,就请求我们把种子和培育方法卖给他们。”太子挺好奇的,“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大食的商人,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包的那么严实?”
“教义而已,大概,而且还能挡风沙挡太阳?”凌蔚一听到穆斯林,脑袋里不知道怎么就闪过“恐怖主义”四个字。他连忙把脑袋里的字眼抛开。穆斯林还是有很多好人的,嗯嗯,不能因为恐怖分子就歧视他们。而且晏朝这么强,又隔得这么远,他们就算要对外扩展也不可能来晏朝,“粮食?他们恐怕早就问过其他百姓了吧?”
太子笑道:“当然,只是甘州的粮食还没种出来,后续的种植他们心底也没谱。所以那些大食商人就来找我们做生意了。他们本来被门人拦了下来,碰巧我回来,觉得挺有趣的,就让他们回去等消息。”
凌蔚立刻在心中权衡利弊,心中有了计较。他问道:“那么以长庚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
太子想了想,道:“虽说现在百姓还不知道新粮食的种植方法,心里没谱,但今年丰收之后,那方法也就不是秘密了。所以那些大食商人最多等一年,就能用低廉的价格买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嗯,甚至不需要购买?所以我想着,生意还是可以做的,说不定他们手中就有什么有用的东西。不过这样做,算不算贪污受贿?”
“如果收金银珠宝,被人弹劾了,不好说。但大食商人那里,不只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我们也不缺。”凌蔚很欣慰。太子的想法基本上已经走上正途了。当然,或许在朝中大臣眼中,这算长歪了?
“瑾堂的意思是……让他们用有益于晏朝的东西来交换?可是他们有吗?不过是区区几个商人?”太子疑惑。这些商人,除了金钱和珍稀玩意儿,还能拿出什么?
凌蔚道:“那可不一定。要知道,大食离咱们可不算近,而大食商人可是从欧罗巴到我们晏朝都有,走的地方多了,总会见识到许多事物。就拿粮食来说,会不会有他们而我们没有的?大食气候炎热天气干旱,如果适合他们那里生长的粮食,是不是也能在我们晏朝干旱少雨的地方推广?或者说,在大旱之年用来救急?虽然外面可能没有晏朝这么繁华,但是每个地方每个国家的百姓也是需要衣食住行,他们也总会有聪明人,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取长补短。”
太子点了点头:“我明白了,瑾堂的意思是,让他们用粮食或者种植、缝纫等等衣食住行相关的技术,来交换我们的新粮食种植方法?”
凌蔚笑道:“就是如此,最好找非常熟悉他们那里的人,免得他们拿没用的东西来忽悠咱们。”
太子皱眉:“当地的人虽然见过大食的人,但是也没有去过大食,估计也不会特别了解吧。”
凌蔚摸了摸下巴:“估计只能我出马了……不过先得找一个比较熟悉大食的人,特别是语言。”
这忽悠,首先要让对方认为你很了解他。
谈判,就是比谁的底牌多,谁对对方更了解。
凌蔚的记忆力学习语言非常容易,但是现代社会……他还真没有学习阿拉伯语的机会,所以这门语言,他是不会的。
而且就算会,现代阿拉伯语和古代阿拉伯语估计差异还是很大。
凌蔚对于阿拉伯地区还是比较了解,毕竟现代资讯这么发达,还有地理课……但对于这个时代的阿拉伯的风俗民情,他就不甚了解了。因此他需要一个最好去过大食的人,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和语言,再去忽悠人家。
至于大食商人,还是先晾在一边吧。最好让他们感到这件事无望之后,再接见他们。
这些大食人肯定也是知道之后也有机会获得新粮食的种植方法的,他们大概只是想趁着这个机会,拜见一下晏朝的官员。毕竟晏朝安定了,丝绸之路以后肯定也会畅通了,大食的商人为了赚钱,肯定也会往晏朝走的。这时候能拜见一下晏朝的大官,了解一下晏朝对外国商人的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时候,黎膺和太子见识到了凌蔚学习能力的恐怖。
在这个丝绸之路上,懂外国语言,和外国人交流过的晏朝人可不少。凌蔚成功的找到了一个精通大食语言的人,和他学习日常对话。
然后一个月之内,凌蔚已经能流利的使用大食语。
小伙伴们都吓呆了。
这是来自于学霸的恶意。
凌蔚摸摸鼻子,对大家的“崇拜”怪不好意思的。
其实一种语言能达到日常对话,也不算难。就拿英语来说,就算不像他一样过目不忘,经历一个月的培训,日常对话也是没问题的。
虽然现在大食语的教材肯定没有以后其他语言教材那么科学易学,但是他记忆力好啊,一个月时间,还是能说的。
然后凌蔚接见了那个在听说晏朝的大官可能会接见他之后,就一直留在甘州做生意,没离开的大食人。
那大食人见着凌蔚的第一眼的感觉,大概和晏朝其他人第一次见到凌蔚的感觉差不多。
用华国的谚语来说,大概就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么个毛头小子,看着就不像是有威慑力的样子。
倒是他身后那个同样年轻,但是一看就杀气腾腾,让人腿软的人看着比较恐怖。
但是接下来,大食商人就知道,所谓第一印象,到底有多么错误。
凌蔚不像是其他晏朝人,无论隐藏的再好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对待其他国家的人也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情绪。
他是真的和蔼啊,是真的和善啊,那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啊。
但是凌蔚一开口,大食商人就差点忍不住跪了。
那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话,那对阿拉伯地形气候风俗建筑了如指掌的侃侃而谈,让大食商人感觉到深深的恐怖。
这些外国商人忽悠晏朝人,就是靠着这些人没见过没去过,靠的就是神秘感。现在神秘感被拨开了,不惶恐才有鬼。
而且这些商人,很多都是“政治商人”,比如现在这个大食商人就是,他不由不想着,晏朝是不是已经十分了解大食了?
不过也还好大食和晏朝不算近,基本上没什么冲突,所以他倒是松了一口气。
因为凌蔚太“了解”大食,大食商人也熄了胡编乱造的心思,被凌蔚忽悠的很快就把他曾经走过地方的情况说了出来。
这个大食商人确实走过许多地方,不只是欧罗巴,甚至乘船去过英伦岛,甚至去过北非。
凌蔚靠着自己那点地理知识,不但忽悠得大食商人确信凌蔚确实去过这些地方,连旁听的黎膺和太子都更加确信了凌蔚归国之前那颠沛流离的生活,倒是为凌蔚那略微玄幻的身世又增加了些可靠性。
等太子回宫后跟黎隶那么一说,皇帝陛下也终于彻底放心了。
凌蔚那么妖孽,确实是走的地方太多了。而那华国和侵略华国的虎狼之国也确实对晏朝没有威胁。因为不止凌蔚不知道怎么去,连走过那么多地方的商人,也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地方。
果然是大海的另一边,新的大陆上吧。
感谢这时候的航海条件还不能让他们找到新大陆,即使找到新大陆,凌蔚也可以胡编这不是他所在的地方。因为现在没有卫星啊,不能拍到地球的全景啊,所以地球这么大,谁知道凌蔚所说的地方在哪?
凌蔚终于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全貌。
本来以晏朝之前的历史,凌蔚认为这时间线估计是在唐宋时期。本来以为华国的历史发展历程不一样,但是外国的估计是一样的,还能猜猜时间,没想到外国的历史和自己曾经学习的,也不大一样。
虽说大致上还是处于欧洲黑暗中世纪,但欧洲的航海家们,已经开始出海毛线并且客串海盗了。
凌蔚听着真是吓了一跳。也还好晏朝的船只技术不怎么样,欧洲的航海技术也不比晏朝好,所以他们也只是在欧洲边上转悠,估计就算到了晏朝,也没能力兴风作浪。
不过,是不是该跟皇帝陛下吹吹风,让咱晏朝也赶快发展航海技术,在欧洲的冒险者们来到晏朝的海域之前,先跑到他们海上转悠一圈,彰显一下晏朝的国威,好震慑一下那群说是毛线,实际上是强盗的人。
名正言顺的打探到了海外的消息,并且为自己曾经撒下的弥天大谎做了补充之后,凌蔚又要了欧洲详细的地图——虽然还是很简陋,但是轮廓上大致是对的,能和凌蔚记忆中的地图相对比。
除此之外,凌蔚也要了他手中没有的粮食的种子和种植方法——只有胡萝卜,他不怎么爱吃的胡萝卜。
好吧,胡萝卜也是很有营养的,过年的时候,用胡萝卜炖排骨也是非常香的。家乡俗话怎么说来着?“胡萝卜,抿抿甜,看着看着要过年。”现在种下去,不知道过年的时候能不能吃上呢。
不过凌蔚还是觉得此番交易他费了这么大功夫(主要是语言学习),才掏到这么点东西,实在是不划算。
什么?大食商人要用宝石来换?
不不不,咱们不贪污不受贿,要来点有用的东西。
然后在凌蔚连番“折磨”之下,他终于掏到了好东西——羊毛加工以及呢绒、绒线等的纺织方法,还购得了一批欧洲的绵羊。
什么品种不知道,但是一摸那绵羊身上的毛皮,就知道比晏朝本地的绵羊的毛品质要好。
“这就是瑾堂说过的,不用剥皮,每年剪毛,就能做衣服穿?”黎膺还记得凌蔚的话,本以为那是华国才有的技术,凌蔚不记得,晏朝估计也就得不到了,没想到那什么欧罗巴也有这种技术,让黎膺对那遥远的据说很落后的国度产生了好奇。
“我曾经见过大食商人卖的地毯,就那么小一块,要换一千贯钱。”胡晨也不由唏嘘,“本以为是从晏朝没有的作物织出来的布,没想到是羊的毛?原来只是羊的毛也能做衣服?”
凌蔚又撸了一把绵羊软软的背部,毛衣啊毛衣,这可比披着动物皮舒服多了。那什么皮衣裘衣,果然只是用来装逼炫富的,穿在身上,还不如羊毛衫来的舒服呢。
“只是用羊毛的话,可比毛皮便宜的多。”黎膺也有了些笑意,“瑾堂之前所说的白叠子已经做成了布和棉衣,开始发给将士,比麻布保暖性好了太多。如果羊毛可以纺织的话,军屯中也可以在种植之余放养这种羊。”
“可惜我不记得华国的纺织机长什么样。”凌蔚叹气。他倒是记得历史书上那张珍妮纺纱机的图片,但是照着图片,也不可能做出纺织机来啊。只能寄希望咱晏朝的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来改造这个纺织质量和效率都不咋地的纺织机了。
“这种事交给工匠就好。”胡晨表示,这次他人带的可多,人才大大的有,不用担心。
他们这次来甘州,还带了从天竺“买”来的棉花种子。皇庄里的棉花已经变成了棉布棉毯和棉衣,胡晨对棉花是很放心的。只是新的作物,无论是粮食还是棉花,在京城附近推广,阻力都很大。
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新事物的。特别是中原现在不缺粮食,传统的粮食和麻布能够让百姓们吃饱穿暖,他们不会愿意冒险。
第五十六章 丰收
不但百姓不愿意冒险,朝中一些大臣,也难以接受外来事物。
一些文臣总认为晏朝就是正统,一切外来物品都是不应该推广的,是蛮夷的象征。连哪个大人外出的挂了个外国的饰品,都会被他们弹劾。
对于这种人,只能用“大义”来堵他们的嘴。
胡晨早就听说甘州虽然干旱,但是河水丰富,一直以来是河西走廊上的产粮大区。而甘州离京城较远,又是刚刚安定,那些朝中的老夫子们还不会关注到这里。
待这里的粮食丰收了,棉衣和毛衣也做出来了,取得了效果了,就可以用“民生”这顶大帽子来让那些老夫子住嘴了。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的治国思想被孔子孟子两位圣人大加赞扬,孔子曾经说过,“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孟子更是详细的叙述了,“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政治书上写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咱老祖宗就已经明白了。
所以这些学孔孟之道的老夫子们,怎么能不听孔孟之言呢?
……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
凌蔚通过大食商人找来了外国的纺织工匠和纺织机器,教会了大晏的匠人处理加工羊毛。然后大晏的匠人很快就经过集思广益,改良了纺织机,纺出了更好的羊毛线。
凌蔚扯了扯,觉得这羊毛线比起后世那用机器纺织的线质量上也差不离了,只是效率上,手工肯定比不上机器。
拿到了羊毛线,凌蔚记起曾经在大学勤工俭学学到的编制方法,觉得自己可以试试看。
然后黎膺就收到了一份让他这么淡定的人都差点跌落下巴的礼物——一条手工编织的羊毛围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