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通电了
作者:正神一      更新:2023-04-17 16:24      字数:2271
  张卫东的记忆里也有一盏油灯,天黑了,点起油灯,关月玲就会在门口不声不响地收拾农具。
  家里的气氛是沉闷地。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打油和买盐一样都是每家每户重要的事,打油不止是打要吃的油,还有灯油,也就是煤油。
  煤油不算贵,一毛多钱一斤,可这对于农家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盐不能不吃,油灯可以不点。
  那个年代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断顿的恐惧。
  年纪小小的张卫东就经常会翻看盐罐面缸,要是看到盐罐空了、面缸见底,就会心惊胆战,这意味着家里要断粮了。
  农家的灯芯都剪得小小的,一点灯光如豆,光圈照不了多少地方,经常烧着烧着就会发出噼啪的声响炸开。
  灯芯炸开了,就要用剪刀剪掉,不然可能烧到灯油或者灯火岔开了,剪完再把灯芯往上提一提,照样还只是豆大的光。
  即使这样还是舍不得点,有夸张的人家,常年不点灯,一到晚上全家就像盲人一样抹黑吃饭睡觉。
  因为屋子矮,放煤油灯的上方总有一股黑烟袅袅娜娜向上,天长日久屋顶就会被油灯冒出的黑烟熏得黑乎乎的。
  屋顶上一大块黑漆漆的圆,就是油灯留下的痕迹,灯光幽幽照射的距离很短,只有那么一个小小的圈是昏黄温暖的光,需要读书做针线的人就会贴的很近。
  孩子最怕灯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黑暗里似乎有着无数光怪陆离的黑影。
  像鬼怪,像藏在深渊的恶魔,每到这时候,他就会紧紧靠在母亲身上,寻找安全感。
  关月玲再忙也会放下手里的活计,抱着他安慰:“害怕了啊,别怕哟。”
  张琳写着写着作业就趴在油灯前睡着了,关月玲敲敲桌子叫醒她问:“作业写完了吗?写完去睡觉吧。”
  每次这样问,她都没写完,关月玲也不管她,笑着看她潦草的写字,然后狠狠揍她。
  只要大姐回来,张卫东就多了一个有趣的玩法,吃了晚饭跟大姐在油灯下玩翻绳。
  大姐会很多玩法,只要接不住,他就会耍赖,大姐则是宠溺地笑着,姐弟俩重新开局。
  这可能是天下最温暖的记忆。
  不过现在好了,油灯马上成为历史。
  电工也是村里人,很年轻,二十来岁,这个人张卫东已经没有了记忆。
  离家三十多年,很多人都被淹没在记忆里,除了偶尔回家还能见到的,其他人都已经慢慢消失了,年纪越大忘记的越多,自己也发现自己慢慢变老了。
  电工装好电灯说:“等着吧,晚上六点供电所就送电了,今天晚上村里要庆祝一下,有节目。”
  张卫东还挺期待地。
  表演得地方是哪里,肯定又是cbd了。
  队长和会计不放心,挨门挨户检查电灯接得怎样,会不会烧起来,人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很恐惧。
  来到张卫东家的时候,他们检查了一遍交代关月玲说:“节约用电,人走灭灯。”
  “知道了,哥。”
  电力供应在很久一段时间都跟不上,只要用电高峰,农村就会拉闸限电,没有电的时候孩子在村里疯跑,大人聚在一起聊天。
  村里用电没装电表,或者说那时候还没有电表,或其他原因没装,家家都是按灯的数量拿钱。
  没装也不用担心,村民没有钱买任何大功率电器。
  有几家老人听说电费要二分钱一度,吓得问队长:“良山,要不把俺家的电灯掐了吧,用不起。”
  队长训斥说:“胡闹,装上就用,只要不浪费就行,我晚上会挨家挨户看,谁家要是不关灯,我可不答应。”
  这个时代的人能干出这种勾当,通电以前他甚至还专门交代民兵每天晚上都在村里巡逻,看谁家灯亮着就去批评。
  张浩的病好了,带着一群孩子挨家挨户看热闹,看他们的电灯装在哪的,谁家装了几个灯,甚至要邀请张卫东一起去。
  张卫东敬谢不敏说:“我不想去。”
  张浩说:“你一点都不好玩。”
  然后一群孩子哄得又跑远了,黑夜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以后谁都别跟他玩。”
  吃了晚饭,全村人都聚集在村委小礼堂,等着送电的那一刻,队长陪着公社薛领导,没错,薛正南今天也来了。
  北洼村自己出钱装电灯,还帮助同一个大队的其他村子一起装上电灯,他在整个县里都脸上有光。
  上台说了一番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讲话,电灯忽然就亮了起来。
  所有人在电灯亮起来的一瞬间都高兴地大叫起来。
  七十多岁的四奶奶瞪着青光眼,费力看着电灯不舍得眨眼说:“我还说在哄我呢,原来真能亮啊,这下好了,晚上也能纳鞋底做衣裳了。”
  队长说:“婶子,灯是亮了,你晚上可别做针线活了,年纪大了,眼睛又不好。”
  “我还能干哩,哪能闲着吃闲饭。”
  张卫东看得眼睛发热,勤劳苦干,北洼村一代又一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那群孩子从村子的一头跑到另一头,高兴到不行。
  有村民从自家来到小礼堂奇怪的说:“我怎么觉得,小礼堂的灯比我家的亮呢?”
  为了节电,全村的电灯都是十五瓦的,而小礼堂装的是60瓦的大灯泡,差距肯定是明显的。
  队长明明知道答案却说道:“你他娘的净胡说,全村的电灯都是一样的,你要那么亮干什么,怕你娘半夜跟别人的男人跑了?”
  电送上了,村里的节目也开始了,第一个上去的居然是李萍,她画着浓浓的戏妆,唱的是当地的戏种泗州戏。
  泗州戏类似于河南豫剧,唱腔也类似,李萍唱的是民间淫-词浪-调《李三姐思-春》。
  脾气还真是难改啊,什么人唱什么戏。
  村民彼此很熟悉,一听就知道唱得什么,缺德老汉装糊涂问:“李萍,你男人没在家吗?不然我晚上去陪陪你?”
  李萍的丈夫青苗气得脸色铁青。
  队长骂道:“好好听戏,今天谁敢让我今晚不痛快,我就让他一年不痛快。”
  别说,李萍唱得还挺不错。
  她唱完又是一个酒鬼上来,唱的是传统戏曲钓金龟,唱戏的几个显然是配合熟练的,手眼身法步像模像样,关月玲说他们是村里的文艺积极分子。
  虽然是很熟悉的剧目了,村民还是看得很开心。
  70年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远超物质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