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究竟何时夺嫡 第208节
作者:画星河      更新:2023-04-17 23:35      字数:3913
  肃城与鼎德相隔千里,郡王若不接受他送家人为质,他还真是难以安心。
  再好的主君,也经不起小人离间,经不起时间与距离产生的隔阂。
  慎郡王给了他太多的感动与惊喜,他实在不愿意有一天与其走到互相猜忌的提防的地步。
  所以,他宁可一开始就把牵制自身的规矩定好,让郡王一直都像如今这样信赖他。
  第160章
  此事只是一个小插曲, 谈妥了之后,李洵又继续交待他离开后的事。
  “目前整个秦川平原最要紧的便是确保分田地有序进行。地方上若有阻力,你要协助冯敬进行强力镇压, 还要借些人帮他进行监督巡查,务必确保每人五亩田地, 真正分到没有田地的平民百姓手中。”
  “是。”
  “朝廷那边,注意水域沿线的防范,防止有人渡江暗地里作乱。至于前线, 能不打就尽可能不打, 若到万不得已,也要以雷霆手段进行迅速震慑,以防发生更大规模交战。具体的, 你随机应变自己拿捏尺度。实在有拿捏不准的大事, 启用五百里加急驿站送信于本王。”
  刘渊应下, 又请示道:
  “郡王,伊平北兖龙风三城, 是否要想办法收归治下, 不然秦川平原一直是飞地,不管是送信还是运送物资都要绕道草原,始终不便。”
  李洵想了想,这三座边城间隔于樊城与鼎德之间, 目前依旧属于朝廷。
  刘渊投靠他以后,自然也无法再出具文书让他们通行, 因此这次不管是他前往鼎德, 还是后续的物资运送, 都是从草原上走的。但绕道的路程不算太多, 春夏秋季没有下雪也不会特别不便。
  如今这敏感关头, 多半要先解决西戎,他其实是不想与朝廷多生事端的。
  毕竟这三座边城,南边都是沙漠,其他方位都被他的领地包围,说是孤城也差不多。再加上每个地方的驻军也不多,基本上翻不出什么风浪来,他便暂且没有理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攻克秦川平原上。
  但既然刘渊提出来,便必然有他的顾虑。
  “三地守将为人如何?”
  刘渊摇了摇头:
  “与那袁晨升之流是一丘之貉,虽说如今驻军并不算多,但这些人只怕会碍于朝廷的命令不择手段。郡王,如今鼎德尚有两万余士兵都来自于其他边城,还是有不少家眷都在城中的。”
  李洵略微沉吟,问:
  “既如此,东边的岭台堡也不能落下。以鼎德目前的兵力,兼顾得过来吗?”
  要解决隐患,便要一口气全部解决。
  不然来自于东边这座边城的士兵,也同样有家眷在朝廷手中,始终是不美。
  刘渊道:
  “臣在几地尚且有些威望,只要兵临城下,还是有很大可能号召剩余士兵和平归降的。”
  既然刘渊说没问题,那李洵自然也不会阻拦。
  “既如此,便先从东边的岭台堡着手。”
  岭台堡在岭台县东边,离朝廷的地界比较近,若不先拿下这里,难保他们一开始动作,朝廷便先派燕山关的士兵重兵占据岭台堡。到时候其中的士兵家眷就很容易成为人质。
  刘渊对此也认可。
  “若拿下伊平北兖龙风等地,军需必然增加,城中百姓或也需要赈济,你提前写好条陈,本王好让肃城那边给你调集军需。”
  交待完了刘渊军中的事,李洵又写了一封谕旨,这谕旨主要是给冯敬的,除了分田地,接下来还有一项工作需要他协助。
  先前李洵收到周如植发来的折子,提及秦川平原推广再生稻一事。
  周如植被流放前曾经在秦郡做郡守,对整个秦川平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土条件都是做足了功课的。
  得知李洵这次出来,竟然顺手把秦川平原也收归麾下,哪怕正忙着在河原与靠南边的几个草原部落推广甜菜种植,却也是百忙之中立刻给他发了折子。
  他在折子中说,秦川平原虽然不是地处江南,入冬时间比起河陵河原等地却要晚很多。光照上,虽说一年种植两季不够,种植一季却绰绰有余。
  只要追肥足够,是可以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再收获一季再生稻的。
  当然,其产量大概只有头季的一半到三分之一,但秦川平原的产量比河原等地更高,正季节的水稻亩产量在两百五六十斤甚至更高,一亩再生稻收割八十斤到一百二十斤之间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个产量,都快赶上没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前,河原等地的小麦亩产量了。
  李洵自然是很心动的。
  周如植在折子里说,若郡王愿意相信他,他想举荐他原本在秦郡任职时的工曹主簿岳鸿昌,此人当时跟着他一同推广积肥,也全程参与过再生稻的试验。
  对于农事方面,李洵还是很信任周如植的,当即就让人快马加鞭去了秦郡,传工曹主簿岳鸿昌来见他。
  如今也差不多时候快到了。
  为了等岳鸿昌,李洵甚至没有立刻出发回肃城,而是打算等岳鸿昌到了,见过人以后才离开。
  因为这对秦川平原的后续粮食供给十分重要。
  农时是最不讲道理的,错过了耕种的季节就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颗粒无收。
  如今整个秦川平原分完田地,大多数地方都只能赶上下一季度的秋耕,基本上要来年才能收获。
  这边人口众多,百姓却很穷困,要完全靠他从肃城与河原等地调拨粮食救济是不可能的。
  能拿下秦川平原,从年初来说,都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他根本没时间循序渐进做好准备。
  但要因此而放弃唾手可得的粮仓,那也是不可能的。便先拿下再去考虑后续。
  总之目前的情况就是,他现有的粮食很难养活这么多人支撑到来年收获的时候,更何况他同时还要精养十几万的军队。
  李洵先前也一直在考虑,到底该从哪里去填补这部分的粮食缺口,周如植便给他送来了及时雨。
  如今秦川平原上的田地,虽说有一部分因为战乱抛荒,但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耕种着的,收割之后的水田,原本是要空置的。
  若能让这部分的水田发挥余热,在今年就多少再产出一些粮食,必然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粮食短缺问题。
  周如植的意思,便是趁着分田地时候,直接把再生稻强行推广出去。
  冯敬要主持分田地就已经很忙了,整个秦川平原又是粮仓重地,也确实需要一个专门的农事官。
  因为李洵这里一直等着,第二天上午岳鸿昌一到鼎德,就赶紧来军营中拜见李洵。
  看着眼前那位风尘仆仆,衣着寒酸的年轻男子,李洵有些意外。
  他还以为此人再怎么也是四十多岁了,却没想到看起来只有三十出头。
  “听说你是嘉佑十一年的二甲进士,先前都在何处任官?”
  岳鸿昌抬起头来,微微垂目回话:
  “微臣初始是在宣西县做县令,六年后平级调动到秦郡做工曹主簿,如今在工曹做仓部知事。”
  看得出来,他有心做出不卑不亢,淡然无波的姿态来,却还是有些紧张。
  听他这履历,李洵便知道此人并不是个善于钻营的。
  明明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为官十余年,却不仅没能升官,反而被贬了官。
  这也侧面证明,他算是比较清廉的。不然单凭六年主政一方县令,便能捞不少银钱,稍微运作一番,也不至于平级调动到工曹这种冷衙门里。
  “本王听周如植说,你先前曾与他一同参与过再生稻试验,若本王打算在整个秦川平原范围内推广再生稻,该叫百姓如何耕种?”
  再生稻种植时的注意事项,周如植已经在折子里写得清清楚楚,李洵这么问,主要是存着考校之意。
  岳鸿昌在来之前,便已经知道了,是前两年在秦郡做郡守的周如植府君举荐了他。
  他不善于巴结上官,能遇到周府君器重,哪里都带着他,什么都愿意教他,实在是无比幸运。
  他深知劝课农桑的重要性,也非常愿意学。
  可惜,好景不长,周府君刚来三年,就因为堆肥一事触怒了陛下,被冠以巫蛊之名,全家刺配流放。
  他作为周府君的看重的工曹主簿,也毫无意外地遭到了接任郡守的打压,年底考核直接被评了末等,降为仓部知事,这两年里,过得极其困窘。
  为官一事,确实是需要运道的。
  他本就出身于贫寒之家,又不愿向百姓伸手,便拿不出钱孝敬上官,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赏识栽培他的上官,却遭遇横祸,不仅没能提携他升迁,反而带累他被贬了官。
  他不怨周府君,只怨这世道。
  小人猖狂,真正为民着想的官员却是举步维艰。
  也正因为如此,慎郡王派人来见他,问他是否愿意效命麾下时,他毫不犹豫就同意了。
  慎郡王本就是大启王朝的皇长子,原该是如今的第一皇位继承人。
  他年轻有为,窝囊的朝廷与昏庸的皇帝拍马莫及,连黎民百姓也对他推崇不已,自发要归顺慎郡王。
  他从未见过哪位帝王如此令万民向往。
  这样的人,简直跟书中的圣贤明君一般,他有什么理由不归顺。
  更何况,是待他如恩师的周府君举荐他的。
  秦郡百姓与厢军发生暴乱后,慎郡王麾下的军队接管了秦郡郡城。
  他们这些人原本的官员都被软禁在府衙之中,曾经的同僚与上司们,得知他被慎郡王召见,而曾经被流放的前任郡守成了慎郡王手下的农事部长官,位同六部尚书,那表情实在是精彩。
  好些原本打压排挤过他的人,也跟完全没做过那些事一样,纷纷跑上来恭维贺喜,更有人谦卑又直白地表示,请他以后发达了一定要提携他们。
  那一刻,他真觉得扬眉吐气极了。
  不过,此时此刻,他心中却只剩下紧张。
  周府君特意举荐他,他可能不在慎郡王面前给他丢脸。
  而且,今日的表现,很可能事关今后的前途。
  他努力平复着情绪,有条不紊地道:
  “回郡王,再生稻的培育关键有三点。第一,收割头季稻时,需留茬十寸到十二寸之间。第二,收割后第二天,最好能立刻蓄水,若水量不足,也最少要保障两三寸的水深。第三,蓄水后三天,与再次灌浆前需分别施肥一次,保障稻子生长所需的肥力。追肥越到位,产量便会越高。”
  除了这些,他还特意强调了两次追肥的配方是有所不同的。
  还详细说了再生稻的生长周期有多长,一般在多少天会抽芽,多少天会抽穗,多少天又可以收获,提议在推广时将这些都清楚告知百姓,方能增强百姓对再生稻的信心,更加愿意主动配合。
  李洵听完很满意。
  他说的东西和周如植在折子上写的分毫不差,可见当年也是用心做了记录和学习的。
  还能想到清楚告知百姓再生稻生长周期,也还是有些办实事的能力。
  “很好。那本王便命你暂代秦川四郡两城总司农知事,全权负责该区域的再生稻种植,以及其他农事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