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节
作者:斐妩      更新:2023-04-21 20:50      字数:5060
  姜桃当然心虚了,离开县城的时候她怕苏如是担心,什么都没说,只说要去沈家住了。
  苏如是也是后头和姜杨、黄氏他们碰了头,才知道沈家的真正身份。
  她路上就担心的不成了,一直和人打听京城的事情,就怕姜桃再被卷入什么祸端里。
  不过对上姜桃的笑脸,苏如是也生不出什么气来,答道:“天气没那么熬人了,过了夏天身子也就好了。一路上秦夫人照顾得十分妥当,很是顺利。”
  她们说着话,黄氏和姜杨也下了马车。
  黄氏已经开始赞叹连连:“好气派啊!瞧瞧这石狮子,这大门……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气派的。”
  姜桃笑道:“路上麻烦你了。”
  黄氏连连摆手,“就一道上路罢了,哪有什么麻烦?”
  姜桃最后去看姜杨,他还是穿着过去姜桃给他做的书生袍,一个多月没见,他也没有什么变化,只是看着好像个头又蹿了一些,本该到手背的衣袖眼下只到手腕。
  他身后还跟着一个个子挺高的书童,给姜杨提着书箱和包袱。
  姐弟俩不急在这一时说话,姜桃和他相视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姜桃引着他们进府,问黄氏道:“怎么不见你家子玉,她没和你们一道上京吗?”
  黄氏正是瞧什么都稀奇的时候,沈家里头的亭台楼阁都把她的眼睛看花了,闻言她愣了愣,反应了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把儿子给漏了,而后指着身后笑道:“阿桃惯会吓我,我家子玉不是在这儿呢嘛!”
  姜桃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见到的就是跟在姜杨后头的那个“书童”。
  他穿着普通的细布短打,腰间扎一条玄色布带,头上扎两个小揪揪,手里提着书箱和包袱,闻言抬头对姜桃苦笑了一下,说:“姨,我在这儿呢。”
  姜桃忍住了笑,点头道:“不好意思,没认出你。”
  秦子玉蔫蔫地笑了笑,说没事。
  姜桃转过脸忍不住笑起来,边笑边瞟黄氏。
  黄氏还在赞叹着沈家的气派,看得挪不开眼,半点儿没发现姜桃在看她。
  后头一行人到了正院,姜桃让黄氏他们先坐着用茶,而后她带着苏如是去看给她准备的院子。
  她给苏如是布置的院子就在正院旁边,地方虽然不大,但和正院离的近,而且是按着苏如是的喜好布置的,清幽雅致。
  在院子里看过一圈回屋坐下之后,她指着姜桃笑骂:“你主意大了,沈家的事半点儿透给我知道。要不是后头秦夫人上门拜访,和我商量上京的时候说漏了嘴,我估计现在还被蒙在鼓里。怎么就连秦夫人都能告诉,偏不告诉我?”
  姜桃乖乖地站在一旁听教训,小声辩解道:“不是特地瞒着您,但是当初上京的时候我也不清楚其中的情况,要是让您知道了,您肯定得和我一道回京。我是先想着把麻烦事都处理了,再……”
  苏如是并不是真的怪她,听到这就收起了佯装的怒容,问她:“遇到什么麻烦了?可是宁北侯府那边的事?”
  “也不算麻烦。”姜桃正是一肚子话要和她说的时候,被苏如是拉着一道坐下后,就把最近发生的事都说了。
  等她说完,苏如是脸上松快了一些,道:“如今你身份不同了,容氏在你面前说话也得陪着千百个小心。你和你夫君说开了也好,夫妻两个不该有秘密的,他也果然是个好的,没有把你当成异类看。有他帮衬着,宁北侯府作不出什么幺蛾子。”
  听到师父夸自家男人,姜桃甜蜜地笑了笑,“他是半点儿没有见怪的,只心疼我罢了。还因为我说了从前的事,他暗中帮着我出气,把容氏的生意全给按住了。进项被人拿捏了,估计那家子短期内是不会出来惹是生非了。”
  苏如是笑着点了点头,姜桃又说起宫里的事,“那次进宫给太皇太后贺寿,她一开始是因为觉得我在宫里被人为难,受了委屈,所以待我比旁人亲厚。后头就是沾了您的光,她老人家还不止提了一次,说等您来京了,让我和您一道进宫去看她。”
  在姜桃的认知里,苏如是和太皇太后虽然身份有别,但爱好相同,太皇太后格外喜欢她的刺绣,正是因为太皇太后的赏识,苏如是才会被世家豪门奉为上宾,两人应该也能称得上是知音。
  但听她提到太皇太后,苏如是面上的笑容反而淡了不少,只道:“有机会再说吧。”
  姜桃听出了她话里的敷衍,敏锐地觉得有些不对劲,但苏如是赶了许多天的路,说了会儿话就露出了疲态,姜桃也没在这个时候追问,扶着她去床上歇息。
  安顿好苏如是之后,姜桃回到正院。
  姜杨已经被萧世南和小姜霖拉走,秦子玉也不在了,只有黄氏坐在桌前一边喝茶一边和小丫鬟说话。
  “怠慢了,”姜桃出声致歉,“当时和义母分开得匆忙,许多事都没来得及提前知会,刚和她解释耽搁了一会儿工夫。”
  黄氏刚还很自得其乐的,听到她这么说反而不自在起来,连忙道:“别别别,你这么客气,我反而不好意思了。按着身份品级,我连进你家门的资格都没有呢。”
  姜桃也不同她客气了,挨着她坐下后笑道:“来京城一段时间,不自觉地就规矩多了起来。快和我说说,你家子玉怎么那个打扮?还给我们阿杨提书箱包裹,乖顺得不成。”
  黄氏骄傲地扬了扬下巴,说:“乖吧?就这还是我好不容易帮他争取来的机会。”
  这事还得退回到八月去说。
  八月乡试成绩出来,姜杨和贺志清、秦子玉参加完了鹿鸣宴就收拾包袱回乡。
  回到县城,姜杨的风光就别提了,秦知县亲自相迎,看见他比看见考了第一百名的亲儿子还激动。
  秦子玉当时还吃味了,不过他也知道自己能侥幸考中,全靠临考前姜杨推了他一把,所以也没表现出来。
  而且他乡试这一百名都很吃力,想往上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姜杨乡试名次那么好,不出意外怎么也能考中进士。两人如今虽然同为举人,但往后肯定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姜杨名声大噪,回槐树村办了三天的流水席,而后就把姜老太爷和老太太接到了县城去住。
  后头他依旧在家看书,但少年中举,哪里是他想清静就能清静得了的?
  从前那些被姜老太爷辈分压着的亲戚也躁动起来,什么说亲做媒的,想把自家田地挂靠在姜杨名下免赋税的,见天地往茶壶巷去。惹得姜杨不胜其烦。
  后头秦子玉被姜杨指点了才考中举人的事也不知道怎么传出去了,这下更不得了了,传的神乎其神的,都说他文曲星下凡,自己会读书还不算,教人的本事也是一绝。
  这下子可不只是姜家的亲戚了,县城里但凡想让孩子走读书路子的,都一股脑儿地往孩子往姜杨面前送。
  姜杨说自己这年纪还不到能收学生的时候,那些人不听,以为他是谦虚,就把自家孩子打扮成书童,说不当学生也成,就当小厮书童跟着他就行,耳濡目染的肯定也有效果嘛!
  姜杨都快愁死了,乡里乡亲的也不能闹得太难看,推拒了不知道多少人。
  后头黄氏知道了,就把秦子玉也打扮了一下,塞到了姜杨跟前。
  旁人一看,嚯,好家伙!知县家中了举人的公子都来当书童了,谁有那个胆子,谁有资格同他竞争?这才歇了心思。
  也就是那时候,姜杨觉得自己考完回来待了一个月,一天安静的书都没读到,干脆早些上京吧。
  黄氏早就想来京城了,就怕姜桃进了高门大户受委屈,两人一拍即合,再去知会一声苏如是,一行人就一道来了。
  姜桃听得肚子都笑痛了,抹着眼泪花说:“那之前让子玉扮书童只是权宜之计,路上就该让他换回来的。怎么到现在还那副打扮,他好歹是知县家的公子啊。”
  “我也是有私心的嘛,他明年二月的会试肯定是不成的。下一次会试在三年后,中间这三年我肯定不能陪他一直在京城待着,但是又怕他一个人在京城被繁华迷了眼。让他给阿杨当书童正好,我也省心。就是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麻烦,毕竟他往后三年一直要在你家。”
  姜桃是把黄氏当姐妹的,秦子玉从前虽然惹人生厌,但后头在黄氏的棍棒教育下一直都老老实实的,现在家里宽敞,钱财也富裕,多一个人也就是多一双筷子的事。
  但留下秦子玉不是只让他吃饱穿暖就行,主要是得让他读书走正路。
  自家弟弟读书都是自己管自己,姜桃并没有信心在这上头能督导秦子玉,总不能也像黄氏似的,看他不乖就抡着板子抽他。
  还是得问问姜杨的意思。
  她们说着话,姜杨和萧世南、小姜霖三个人有说有笑地过来了。
  秦子玉寸步不离地跟着姜杨,待他坐定了,还接了丫鬟手里的茶奉给他。
  姜杨心安理得地受着他的伺候,喝完茶才开口道:“有个事想和姐姐商量,我那院子需要再布置一间卧房,给我的小书童。”
  秦子玉十七八的人,个子少说有一米八了。姜桃已经很努力地不去看扎着两个小揪揪的他,听到姜杨这一句“小书童”,终于是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第162章
  “小书童”的脸臊得通红。
  他当时一定是鬼迷心窍了才听了他娘的话,给姜杨当什么书童。
  他娘当时咋说的来着,说人是因为在乡试里指点了你,所以才惹来后头的麻烦。咱家不是那种知恩不报的人,你帮着姜杨把那些麻烦都挡了,也算还了一份人情。
  秦子玉是不想欠姜杨的人情的,而且也觉得这两年听他娘的话一直都没吃亏,反而得了不少益处,也就答应下来了。
  但他没想到当书童还得打扮成这样,但都答应下来了,他娘根本不给他反悔的机会。
  确实他去之后,就没人再想着往姜杨身边塞学生了。
  但这事情一传十、十传百的,都知道他堂堂知县公子、少年举人的身份了。
  曾经的同窗打着拜访的姜杨的名义来看他的笑话。
  他觉得丢脸,想撂挑子不干了,姜杨当时就说:“路是自己选的,旁人笑话你又怎么样呢?他们到现在最多也就中个秀才,你去同他们一道,图什么呢?”
  秦子玉正就说:“我啥都不图,人要脸,树要皮,我拉下脸帮你挡了那么些人,就算还你的人情了。”
  “脸面值得什么呢?”姜杨看着他慢悠悠地说,“你要前程还是脸面呢?越王勾践为雪国耻甘愿卧薪尝胆,韩信胯下受辱后也能成为一代明将……他们哪个不比你丢脸?可比起他们后头的作为,前头有失脸面的事也不失为一段佳话。等你他日也有所作为了,人们就算说起你如今的事,也只是为你的生平增光罢了。”
  “我往后的作为?”
  秦子玉是真的心动了,他心性不低,不然当初不会非要和姜杨争个短长。
  让他这辈子只当个举人,和他爹一样靠着家里谋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外放小官,他是不愿意的。
  因为姜杨的那一番话,他留下给姜杨当书童,连进京的时候都没说要改换装束。
  他娘还挺高兴,来京的时候激动得好几宿没睡好觉,一直偷偷和他念叨,说他要有大造化了!
  秦子玉还是对姜杨的话存疑,想着就算来年姜杨中了进士,不还得去翰林院熬资历?又没啥实权,至多就是指点他一下考科举。现下姜杨自己还没考中呢,八字还没一撇,他娘会不会高兴得太早了?
  到了沈家,秦子玉看到荣国公府的牌匾,才知道他娘为啥那么激动了。
  说难听的,他引以为傲的什么知县公子、少年举人的身份,连进国公府大门的资格都没有!
  姜杨的前程如何,傻子都能预见到。能被他带在身边他提携,可不是大造化嘛!
  所以他让姜桃笑话完也没恼羞成怒,只是红着脸垂下了眼。
  反而是姜桃怪不好意思的,连忙忍住笑道:“子玉这装扮其实也怪可爱的,就是不怎么适合你。到了这儿就穿回自己衣裳吧。”
  秦子玉没一口应下,而是看向姜杨,见姜杨点了头他才笑起来,高高兴兴地换衣裳去了。
  随后姜桃让人去姜杨的院子里多布置一间卧房,再送黄氏去客房休息。
  把他们都安顿好了,屋里只有自己人了,姜桃才笑了个够,指着姜杨说:“秦夫人素来想一出是一出,他那么大的人了,还让他扮书童。可你不是那样的人啊,怎么也跟着一起胡闹?我来猜猜,秦子玉能那么乖顺,是不是你对他说了什么?”
  黄氏的棍棒教育固然威慑力惊人,但是到底作用有限,秦子玉就算被他逼着给姜杨当书童,但是那自发自觉地给姜桃拿东西、递茶水的做派可不是武力能逼出来的。更像是他心甘情愿的。
  屋里没有旁人,姜杨也不瞒她,当即就把他当时和秦子玉说的话复述给了姜桃听。
  姜桃听了惊讶道:“你还能让他成为第二个勾践或者韩信?”
  姜杨耸了耸肩,说:“我没许诺那些啊,就是举例子罢了。学业上我会指点他,再磨一磨他的性子,往后的出路如何还要看他自己。”
  姜桃听出来他这是真的准备督导秦子玉读书向善了,又道:“秦夫人帮了咱家不少忙,她又只该秦子玉那一个孩子。咱们能帮一些是一些,但你没必要为了我做那些,知道不?”
  姜杨不算热心肠的人,早先和秦子玉也有过节,他能既往不咎都算是大肚量的了,按他的性子并不会揽下这样的活计。
  姜桃就想着他多半还是为了自己这姐姐。
  姜桃想的没错,姜杨确实是为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