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乱葬冢(8)
作者:孟沉灯      更新:2023-04-22 06:40      字数:1111
  保守派和改革派是党内的两大派系,他们的恩怨要追溯到五十年前。
  那时新共和国刚成立不久,许多制度和政策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为大灾难的发生,国家的地理面貌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一个多世纪积累下来的生产资料和基础建设大量损毁,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灾难的余波又一次侵袭了这片土地,旱灾、水灾、虫灾接连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一个叫卢曜康的青年干部站了出来,他发现“地理大变化”发生之后,许多地方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先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千里沃野,原先的崇山峻岭现在变成了河套平原。
  他号召大家进行迁徙,在更为肥沃和安全的土地上进行资源开发和建设,我们现在的很多城市都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城市了,只是套用了过去的名字,在他的帮助下,国家生产力渐渐得到了恢复。
  卢曜康在人民心中的声望越来越高,吸引了很多人聚拢在他的身边,也让原统治阶级产生了不满。
  原统治阶级认为,现在之所以有新共和国,都是在大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们率领老百姓躲避天灾,安家落户,也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了过去的大部分制度和基本生产资料,才让国家概念得以存续,民族不至于消亡。
  原统治阶级和卢曜康的追随者们发生了意见上的分歧,最终决定各退一步,在保留原统治阶级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发展。
  于是,党内两大派系正式诞生了。
  只不过和五十年前不同,现在的两大派分歧不在于思想,而在于利益罢了。
  国家领袖卢曜康在三年前就已经身体抱恙,主持不动政务了。他把权力交接到了自己的徒弟,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长晁崇阳的手中。
  晁崇阳是改革派的领袖,一直致力于国家法律的完善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他认为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滞缓和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脱不开干系,人都是趋利的,假如不放开宏观调控,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都会一直处于落后于过去的状态。
  保守派的领袖,国民大会常委会委员长乔童舟却认为,放开监管的代价就是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政策的不可逆转性和阶级固化。假如强化私有制,直接受益人不是处于底层的老百姓,而是权贵和大资本家。穷人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资本家竞争不具备任何优势,到最后就会变成大资本家垄断市场,穷人一辈子为资本家打工,国家、政府甚至也会渐渐沦为资本家的盘中餐,这个头绝对不能开。
  自此,双方开始拉拢各方势力加入自己的麾下,明争暗斗了数十年,相持不下。
  直到那只黑暗中的手点燃了导火索。
  “乔老,今天冒昧地前来,是因为有件事儿必须要跟您商量。”
  李敬龢毕恭毕敬地说道。
  “我有一个扳倒改革派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