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节
作者:钟晓生      更新:2023-04-23 20:28      字数:5814
  马束顿时有些急了:“卢尚书分明年纪尚轻,如何说话却像个龙钟老者?我听说前些年卢尚书也曾上书进言,卢尚书分明与我所见略同,如今又是有何顾虑才不便多言?”
  卢清辉不由愣了愣。
  马束急切的质问忽然让他想起数年前在成都府的时候,他也常常与徐瑜这般据理力争。他看不惯徐瑜做事拖泥带水,徐瑜却说他不懂为官之道。那时候的他势必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心性会被磨成如今这样。也想不到,当年四处和稀泥的徐瑜如今在蜀国竟然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辅政大臣。
  他和徐瑜之间缘何竟似互换了身份一般?答案他心里有,只是不足为外人道。
  何况磨平他心性的也并不止是岁月和经历。当初在成都府时他孑然一人,了无牵挂,纵使成天与袁基录针锋相对也毫无顾忌。如今回到陈国,他全族上下皆在临安,卢家也是这棵大树之中的一条根系啊……
  马束仍不死心:“卢尚书,我知道你是深明大义之人,这话我也只敢对你说。如今朝堂腐朽,真正的有识之士却无出头之日,若经年累月,必定江山难保!那谢家分明也出过谢无疾这般人物,缘何却留不住,拱手送给蜀国做了大将?还有入那位效力于梁国的田畴,不也是越州人?缘何没留在陈国,却去了梁国?还有……”
  他话还没说完,卢清辉便平静地打断了他的话:“建武将军,你既如此不忿,何不索性效法谢无疾呢?”
  马束一怔,脸色瞬间就变了。
  卢清辉的这句话在他听来无疑是一句讥讽,或说一句试探。效法谢无疾?让他离开江南,前去投奔蜀国吗?他要是真敢接这句话,那就是叛国通敌之罪啊!
  他原以为卢清辉是这些世家子弟里难得目光深远的异类,卢清辉手下的衙门也是少有任人唯贤的。他在卢清辉面前抱怨这些,本是希望卢清辉能撇开门第之见帮助他在朝中争取权势,然而卢清辉的冷漠让他发现是他过于自大了。
  归根结底,卢清辉仍旧是个世家子,跟他无亲无故,帮他说几句话都算是天大的情分了,还能指望真心实意地帮他吗?
  他心里气恼不已,暗自愤然道:如果陈国注定亡国,他没准还真会效法谢无疾呢!
  当然,他心里这么想,也不敢在卢清辉面前这么说。他慷慨的情绪很快收敛,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卢尚书切莫误会,我绝无他意。我对陈朝的忠心日月可鉴。我只是见到我们江南儿郎投身敌营,心痛激愤,才会言语失当。还请卢尚书见谅。”
  卢清辉脸上无甚表情,让他猜不透想法。
  车厢内沉默下来,一路尴尬。直到马车停下,车夫在外喊道:“建武将军,府邸到了,请下车吧。”
  马束拱手道:“今日多谢卢尚书。我告辞了。”他深深看了卢清辉一眼,转过身暗暗咬了咬牙,撩开车帘下车了。
  卢清辉望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
  马束一走,原先坐在车轼外的贴身书童钻进了车厢,抱怨道:“公子,那姓马的真讨厌。他就知道四处攀附,攀上了柳家还不够,如今又想来攀公子。我看他怕是连自己姓什么也忘了!”
  卢清辉瞧了书童一眼。小书童今年不过十几岁,从小养在卢家。他祖上世代都在卢家为奴为仆,因为人机灵,卢清辉才将他留在身边做事。
  这小书童生性其实颇为良善,路上遇到乞讨的,总愿意慷慨施舍。但他却会如此厌恶马束。
  “我也不喜欢他的为人。”卢清辉摇头道,“但他若不是在这里,其实本可不必如此。”
  小书童眨眨眼,不太听得懂卢清辉的话,但也不好意思多问。
  过了一会儿,小书童有些担心地问道:“公子……方才他说的那些话是危言耸听吗?咱们当真变得不太平吗?”
  卢清辉淡然道:“不是危言耸听。梁国存,陈国存;梁国灭,陈国灭。”
  小书童震惊地瞪大眼睛。梁国原先不还是他们的敌国么?什么时候他们跟梁国绑在一块儿了?
  而这么可怕的事,卢公子又为何能用这么淡定的语气说出来?他难道就不害怕吗……
  第276章 这样稳赚不赔的买卖,陶北当然不可能错过。
  此时邺都的皇城内,陶北正在设宴款待陈国来的使者。
  陶北暗中观察着一旁的柳江平,见他从酒席开始后只吃了些菜,酒水却沾得很少,不由问道:“柳公子,可是今日的酒菜不合你的胃口?”
  柳江平忙道:“怎会?陶公费心准备,这酒菜佳肴样样都是极好的,尤其这酒回味甚甘。若不是怕喝醉了,我倒真想多喝几盅!”
  陶北笑道:“那只管尽兴喝就是,喝醉了又何妨?倘若柳公子喜欢,到时候我让人装几车给柳公子一并送回江宁去。”
  柳江平半开玩笑道:“这不是怕喝醉了,陶公给我灌迷魂汤么?哈哈,我可不喜欢醉了的滋味。”
  陶北笑容一僵。他打的还真是这个主意,巴不得把柳江平灌糊涂了,没准自己能得些好处。然而他嘴上是不会承认的,很快也哈哈大笑道:“柳公子说哪里的话!我这不是想尽地主之谊,好生款待柳公子么?若柳公子在我这里若没有吃好喝好,传出去了,别人还以为是我陶北小器呢!”
  柳江平道:“怎么会?我满意得很,多谢陶公的美意!”
  两人相视一笑,表面上一团和气,心里却各自腹诽。
  此番柳江平来到邺都,乃是奉命出使梁国,与陶北协商如何共同抗蜀的。虽说是共同抗蜀,但陈国不打算出兵,只打算出钱。而且钱也不是白给,柳江平带来的人会与陶北协商一些政策与经商的条件,以便日后有机会从别的地方把钱赚回来。
  然而陈国并不知道梁国在军费上究竟有多大的缺口,因此柳江平要先探探陶北的口风,看他们究竟需要多少钱,以决定这条件该怎么谈。
  而此刻偏殿里,就有不少度支官员们正在加急核算账目,以便尽快给陶北和柳江平一个准确的答复。
  珠算声、翻页声不绝于耳……
  正殿上又奏罢两支乐曲,舞娘们行礼退下,一名度支官员悄悄上殿,来到陶北身旁,与陶北附耳说了几句。陶北听罢脸色一苦,点点头,又摇摇头,连声叹气。
  柳江平注意到了这一幕,问道:“陶公,有结果了么?”
  陶北舔了舔嘴唇,赔笑道:“柳公子,如今我们国库空虚,实乃危难之际。贵国肯出手相助,实在是雪中送炭啊!如此恩情……”
  柳江平笑着打断道:“恭维的话不必说了,咱们还是赶紧说正事吧。这事儿越早定下来越好,不是么?”
  陶北默了片刻,道:“希望贵国能慷慨解囊,襄助我国一万五千石谷。”
  “噗!!”柳江平听到这个数字,顿时被自己的口水呛到了。饶是他做好了准备,也没想到竟会这么离谱!
  “咳咳,咳……”柳江平不住咳嗽,他的侍从忙上前帮他拍背。陶北则坐在一旁神色尴尬。
  好容易止住咳嗽,柳江平又好气又好笑:“陶公,粮食也是从地里收上来的,可不是白白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只能帮你们解燃眉之急,你总不能指望我们陈国替你养活你梁国的大军吧?”
  一万五千石粮草,合十五万斗粮草!!这是个极为庞大的数字,即便是富饶的江南,国库一整年的收入也不过如此了!这叫柳江平如何能不惊诧生气?
  陶北十分无奈:“不瞒柳公子,此诚燃眉之急。陶某绝无欺瞒之意啊。”
  柳江平瞪大眼睛,一脸不可思议。
  陶北道:“柳公子应该知道,梁国有军队三十万余众,军费耗用巨大。陶某已竭尽所能筹措军费,奈何收不抵支,实在难以维系啊!”
  其实陶北此番确实是狮子大开口,有意把价钱喊高了,因为他也知道陈国主动找上门来与他联手,是因为陈国害怕梁国被蜀军剿灭,他们陈国也会唇亡齿寒,所以必然会鼎力相助。但是他的这番诉苦却是真情实感的。
  如今鼎足天下的三国之中,梁国的兵马是最多的,有接近三十万人。按说梁国的实力也该是最强的,实则却并非如此。
  梁国兵马众多,那是因为天下大乱时,中原先乱,各路人马纷纷起兵,打得昏天黑地。中原霸权在短短几年里几番易主,然而权力的更迭,并不每一次都是厮杀到底的。在这些年里,各路人马相互兼并、收降、吸纳、制衡……最终使得中原暂时平定,才有了梁国。
  陶北登上霸主之位的同时,也接管了大量他的前任刘平留下的兵马。而这些兵马又有刘平从他的前任那里接手的……总之鱼龙混杂,怎一个乱字了得?
  而这么庞大的兵马,虽然名义上归他这个梁国大将军管辖,实际上他真能差遣得动的部队并不多。就说先前上官贤在蒲州被困,陶北给多支军队下达了前往蒲州解围的命令,但是那些军队要么推诿拖延、回避战事,要么趁机诉苦哭穷,非要陶北先下发一大笔钱粮来才肯出兵。结果就是嫡系军队被牵制住了无法调遣,那些非嫡系的军队又调遣不动,这才导致了四个月后孤军奋战的上官贤被蜀军生擒。
  至于陶北为什么不遣散那些不听话的大军?他倒是有这心思,可他上位的时间还不久,为了坐稳自己的位置,他岂敢轻举妄动?他原想着等自己坐稳了位置,再慢慢除掉这些异己,奈何敌人不给他时间和机会啊!
  而且由于军队裁撤不掉,为了加强自己的权柄,他还不得不继续招兵扩军,强化自己嫡系的势力,这更导致了梁国的军队尾大不掉。
  陶北已经想尽办法筹措军粮了,屯田、加税、借贷……就连先前剪除上官贤当与之事,他也有意牵连了许多人下水,也是为了趁机收缴一些豪强大户的家产,以充作军资。就这样,他仍然维系得极为艰难。
  如今河南这一丢,投敌的军队事小,损失了梁国最肥沃的土地事大。梁国朝廷的周转变得愈发困难了……
  自古便有人将军队称作貔貅,称其有镇守平安、开运避邪之能。但貔貅同时也是可怕的吞金兽,以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这一点,陶北实在深有感悟。
  柳江平对于陶北的狮子大开口极为不满,但是现在陈国确实无法放任梁国陷入混乱,于是他也只能跟陶北讨价还价,以便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来。
  经过好一番交锋,最后双方勉强达成了一致——陈国可以援助梁国谷物一万石。为此,梁国需要在多项国策上给予陈国相应的好处。不过这些国策的详细内容便需要由双方的官员们坐下慢慢协商了,并非柳江平与陶北在宴席之间可以商定。
  而除了那些国策之外,陈国为梁国资助粮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
  柳江平将信将疑地问道:“陶公,你当真有把握击退蜀军,收复河南吗?”
  陶北面如寒霜,掷地有声道:“收复河南关乎我大梁国运,不用柳公子说,我梁国上下都会竭尽所能!”
  柳江平见他语气坚定,似乎胸有成竹,不由放心了许多。
  陈国向梁国资助军费,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陶北许诺得到了这笔军费以后,梁国军队会立刻击退蜀军,收服河南!
  须知陈国的权贵们之所以惊慌失措,正是因为蜀军节节胜利,先取长沙,又取河南,眼瞅着马上都要打到江南来了,这能不慌吗?而陶北只有夺回了河南,才能继续跟蜀军势均力敌,才能让陈国继续维持目前的局面。所以陈国才愿意出钱让梁国收复他们的疆土。
  可陶北虽然做出了许诺,他实际上真有收复河南的把握吗?——柳江平不知,陶北固然有这个心,把握却实在谈不上。
  陶北之所以如此信誓旦旦地承诺,一来是因为他必须得到陈国的资助,否则他就连今年都过不了;二来,对于收复河南这件事,他有许多文章可做。
  梁国那些庞大的、混乱的、非嫡系的军队,对他来说非但没有好处,还成为了随时会将他拖死的累赘。他早就想除掉这些军队,但如果简单粗暴地将几万人的大军遣散,那这些士卒们一定造反的。而如果要自己动手剿灭这些人,一来难以下手,二来仍然有逼反的可能。所以处理这些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死在战场上。
  之前陶北就三番四次想要调集这些军队去作战,但那些贪生怕死的军队总是以粮饷不足为由拒战。现在粮饷有了,又有了与陈国的盟约,这些军队再想拒战可就难了。为了领取粮饷,他们势必得向河南进发。
  陶北也知道这些军队虽然人数多,但战斗力并不强,对于他们能否击退蜀军。陶北没有信心。但没关系,无论最后谁胜谁负,对陶北来说都是好事。蜀军胜了,便是他借蜀军的手除掉了异己,同时对蜀军也造成了一定的消耗;若这些乌合之众击退了蜀军,帮他收复了河南,那就更好了,他们挽救了梁国的国运啊!
  这样稳赚不赔的买卖,陶北当然不可能错过。
  两人达成了一致,天色也已经不早,余下的详细将由双方官员一起商定,于是陶北便命人将柳江平送回去休息了。
  ……
  ……
  暝色四合,夜风渐起。
  一更天,暮鼓敲响,城门关闭,城里的百姓回到住处,关上房门,开始宵禁;二更天,天色昏黑,除却城楼、宫墙等处有守军的火光照耀,其余地方皆已伸手不见五指;三更天,云雾散去,星河闪耀,万籁俱寂;四更天,玉轮西沉,天星黯淡;五更天,天际吐白,鸟雀始鸣,万物苏醒。
  一些房屋已打开了门窗,然而还未到解禁时分,城内的街道上仍然空无一人。
  城楼上站了一夜岗的守军们哈气连连,掐指算着还要多久才能换岗,忽然间,安静了一宿的平原上响起了马蹄声。
  守兵们被蹄声惊动,纷纷向城楼下望去。只见一人骑马逆着晨光而来,红光中一团黑色剪影,谁也看不清那是什么人。
  “什么人过来了?”
  “不知道……还没到解除宵禁的时候,先扣下他再说。”
  不多时,那单骑驰近,在城楼下勒停了马。
  “来者何人?!速速下马!”守城的士兵高声质问。他们生怕来者不善,弓兵们甚至架起了弓,随时准备放箭。
  城楼下的人不语,也不下马,只怔怔地望着高大的城门出神。
  负责守城的军官站在上方观察了片刻,见那人身上不像有武器,也不像来刺探情报的探子,于是下令道:“出城去把他扣下。”
  很快,城楼的偏门打开,一队持刀的士兵冲了出去,将那骑在马上的人团团围住。
  “你是何人?可有通牒?缘何半夜行路?还不速速下马!”一名士兵再次大声质问。
  直到凑近了众人才发现,骑在马上的是个消瘦的男子。他的脸颊和眼窝深深凹陷,仿佛逃难而来的灾民。可他身形挺拔,又似习武之人。更何况马乃稀罕之物,若是普通百姓,哪里弄得到这样的好马?
  面对士兵的质问,那男子只是缓缓环视四周,动了动嘴唇,似想说什么,却依然没有开口。
  双方僵持片刻,士兵们失去了耐心,正要上前强行将人拿下,忽然有一人不可思议地开口:“你是……上官……将军?”
  众人顿时愣住。
  这梁国除了上官贤之外,没有第二个上官将军。而上官贤在常驻河南前,也曾在邺都待过一段时间,主持过一些军中大事,因此颇有几个士兵见过他。只是方才有些人只觉得此人眼熟,却想不起他是谁,被人这一提醒,认出他的人才多了起来。
  众人顿时哗然!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