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伟大的田坎
作者:二子从周      更新:2023-05-05 02:44      字数:3332
  第二百九十一章伟大的田坎
  于是这几天将地租给李君阁的人家都往自家田里跑。
  鲤鱼鲫鱼吃不完的就做成熏鱼,配方还不能按往年各家爱咋弄就咋弄,全部按奶奶的配方来腌制,弄好了吴志秋来检测。
  如果合格,李家沟农开公司负责收购,统一送村头新建的大熏坊里熏制成成品,放到网站上发售,这些可都是富硒食品哟。
  泥鳅鳝鱼自己吃一部分,还送左邻右舍一部分,弄得满村都是烧鳝鱼烧泥鳅的香味。
  李家沟的泥鳅鳝鱼品质好,泥鳅大堂哥的饭店收了一大部分。
  鳝鱼这玩意儿没办法,放一起要互相吞食,于是只能由乡亲们自己去夹川县城里卖。
  因此五溪一号换装后第一次行船,就是满满的鱼腥味。
  是的五溪一号又换装了,花费了秋丫头七天的时间,让碍人眼的二皮退下了历史舞台,船顶换上了白大可爱的下司犬形象。
  这还经过了一次激烈的网上票选活动,最终的竞争在白大和麻头之间展开。
  白大在网友心目中的印象不是一般的好,逗逼的性格,满脸的笑容,相对于麻头的高冷,最终还是它更受网友们的欢迎。
  于是从现在开始到暑假结束,五溪一号顶上就是一个箭毛耸立,没心没肺,满脸贼笑,看似蹲得老实,实则拿眼睛斜瞅着旁边一只振翅蝴蝶的白大了。
  网友们欢呼称庆,不管谁上来都好啊,只要能将那二皮一屁股踹下去,就值得喜大普奔!
  县城里人眼睛毒,一眼就能看出李家沟拉出来的鳝鱼是野生的,头两天还好,第三天开始,五溪一号一到码头,收鳝鱼泥鳅的贩子就围上来了,死活要老乡们出手,价钱嘛好说好商量。
  等到头几轮乡亲们回家一亮票子,这下开始还懒心磨肠的那些人家也心动了,我靠刚出十五就又财喜,那不赶快还等啥?
  于是所有人都动起来了。
  就连刘爷都打来电话,嗯,开春的野生肥泥鳅,大补赛过人参啊,按药师叔的估计,这眼看着就要耕杜姐那块地了,老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嗯,皮娃你懂的……
  懂的懂的,于是李君阁又在各家捞起来的泥鳅里挑了十来斤最肥美的给刘爷送过去。
  接下来就开始备耕了,首先就是“挑泥粪”。
  泥粪就是将来插秧之前要在稻田里施加的第一道底肥。
  一般自家那点地,就是牛圈,猪圈,老阳沟里堆积了一年的肥料就够了。
  不过一下要重新开出上千亩的梯田,这泥粪还用老办法估摸着有些不够。
  皮娃还说不能用化肥,以为这就能难倒我们玩水田玩了上千年的李家沟老爷们儿?想多了!
  正好音妈妈也带着山上的支援部队下来了。
  大伯跟音妈妈,吴志秋一商量,老办法捡回来,堆肥!。
  先在田地里堆上谷草,然后将泥土堆放上去,烧!
  当然不能像烧陶器那样烧,那就“过火”了,要烧到刚刚好,土变成干土,然后就和上各家粪坑里运来的粪料,重新变成湿泥,再拌上青草,堆成一个个坟丘一样的大馒头形状,盖上土发酵就可以了。
  猛禽的身价再次暴跌,先是拉鱼,然后是拉木头,现在连大粪都拉上了。
  这车在半山林场和李家沟天天跑来跑去,车头上油漆都被横生的树枝挂掉了不少,满脸的沧桑。
  有一次去蛮州4s店保养的时候,经理一看到就竖大拇指,这才是土豪的开法!这款车总共卖出去七八辆,多数都是改成越野样式,然后在后窗上贴个进阿里的线路图或者国家地理的标志就在城乡结合部装逼。哪像这位,虽然啥都没贴,一看就是无人区几进几出的主!
  鱼,鳅,鳝鱼抓得差不多了,肥堆起来了,接下来就是修田坎了。
  水田的田坎,那是每年都要保养的。
  老话说的“人懒地一天,地懒人一年”,真不是可以糊弄了事的。
  首先是“铲田坎”,要将田坎上长出的野草,小树苗通通割掉。
  这还不算完,还要将贴着水田的那一边用锄头铲去一寸左右的厚度,将这边杂草的根除尽。
  之后要开始“滋田坎”。
  田坎底部,经年下来会出现一些漏水的缝隙,需要人光脚下到田里,那脚在田坎底部踩踏,指头察觉到缝隙就要将周围的泥浆翻过来,将缝隙一一滋上。
  做完这些,才开始“坝田坎”,重新用锄头挖起田里的泥,将刚刚铲掉的那一寸厚的田坎重新坝上。
  然后还要处理田坎另外一面,需要铲去杂草,李家沟的乡亲会把每一分土地都都利用起来,田坎一般向阳,到时候坡面上还要种上豆子,除了可以固肥,也是一分收成。
  弄完这一切,一根新田坎就诞生了。
  中国的水稻种植地区,几千年来,都是用这样的方式,血成命续,才造就了类似元阳梯田那样的奇迹。
  这个民族的伟大,仅仅由此就可见一斑。
  黑白棕三人和俩妹崽也被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染到了,闹死闹活也要开一片田,研究汉文化的,先贤典籍都是上层建筑,这个才是基础。
  这么大的帽子扣下来,连老伯四爷爷都大力支持,李君阁只好翻着白眼给他们指了一小块田,由得他们去搞。
  几个人高兴坏了,白婶还专门做了一块木牌子,正儿八经的立在田坎边上,上面歪歪扭扭用中英双体写着“哥大体验田”几个字,底下还搞了一排小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虽然牌子简陋得要命,却愣是把李君阁惊着了,这哥大的教授,当真不是白给!
  接下来就该耕地了,将杂草,稻桩翻入底下,让它们育成绿肥。
  老规矩是三耕三耙,精耕细作还有五耕五耙,当然以现代的耕种技术已经不用那样了。
  在耕牛都没剩几头的李家沟,人力翻耙一次基本就够使了。
  李君阁让大伯先别着急,等卷扬机道修好,将碎草机拉上来,将杂草全部碎了还田比直接耕埋轻松愉快很多。
  前面那些事情其实都是大伯音妈妈在掌总。李君阁这段时间忙的,就是卷扬机道的事情。
  卷扬机本身不值什么钱,值钱的是卷扬机道。
  还是建溜索那家公司负责勘察设计,朱朝安负责基建部分,李君阁进行质量监督。
  首先根据山体坡度搭上钢架,笔直一条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然后在山顶搭建卷扬机棚,钢架上铺上铁轨,将铁制小车放到轨道上,通过山顶卷扬机放下来的钢缆升降。
  工程量不小,好在技术难度不高,还是采用跟溜索一样的建造方式,分段施工,愣是在正月三十前胜利竣工。
  大伯看着铁路一般直通山顶的卷扬机道,倍觉失落,摇着头对音妈妈感叹道:“看看娃子们干的这些,我们这一辈,谁敢想啊?”
  音妈妈也感慨:“是啊,娃子们长大了,我们也老喽!现在该是他们撑起来的时候了。”
  吴志秋说道:“传统耕作技术,也要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进步,皮娃说了,有了这条道,可以把耗在梯田上的很多人力解放出来,投入到李家沟建设的其它地方,现在的李家沟,缺的是人手啊!”
  缺的其实不光是人手,钱其实也缺,李君阁的垂钓中心一再往后推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资金问题。
  好在年前通过普通糯米换乌金血米的方式,又淘换到四五十吨乌金血米,现在在网上卖得不错,能保持收支平衡。
  年前于丫头在各大超市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阿音身着苗家味道的李家沟女工服饰在山林中徜徉的巨幅画像一挂,任谁都要往富硒食品柜台多看两眼。
  不提价还不知道有钱人多,现在的乌金血米销售极为火爆,零售价都六十八了,一样供不应求,带动网站销量也跟着水涨船高。
  看得远在北京的王吉星捶胸顿足,直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他这前浪,眼看就要死在沙滩上。
  然后哭着闹着要于丫头看在去年帮她销售荔枝的份上,死活要她将今年的收成匀一部分出来供应首都,你蜀都人是人,我首都人就不是人了?!
  然后转头又给李君阁打电话,米这头于丫头吃了个脑满肠肥,果子你可不能再这么不地道了,还有八十一斤富硒生态猪,你养不养?六块钱一个的富硒鸡蛋,你生不生?赶紧的呀!
  李君阁被闹得一个头两个大,老子是人,想生也没法生啊!
  将事情跟阿音一说,两手一摊:“今年估计我是顾不上这头了。”
  阿音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说道:“你公司顾不过来,可以让乡亲们干啊!谁家不会养鸡养猪咋的?之前担心的是销路,现在路子摆在眼前,难道有钱不赚?这事情你别管了,把王叔的电话给我,我去跟他谈。”
  李君阁却心疼阿音:“如果让乡亲们来散养,这管理上就太辛苦了。绿色富硒食品招牌一打出来,对于饲料,药品,圈舍的卫生,禽畜的状况,都是有要求的,光这几样就得跑断腿!”
  “要保证产品质量,不采用集中饲养的方式,管理者的辛劳那就不是一星半点了。媳妇,听话,我们不接这个活,啊?”
  阿音一挥拳头:“不行!这个硬骨头,我来啃!当年大伯怎么过来的?他就是我的现成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