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霸总们那些年_38
作者:
人间观众 更新:2023-05-08 09:05 字数:1663
何小路第一次逛这么正规的四合院,前几天跟着爸爸去过后海那边,大多都是沿着胡同山墙开门的店铺,进了院子七拐八拐也都满是各种低矮小房子,根本已经没有了原本四合院的面貌。这里的格局本就方正,过了垂花门第一进正房三间带左右耳房,东西厢也各有三间,沿着南墙是一排倒座,穿过北墙的月亮门,后面是二进院子应该还有一排后罩房。
若真是大杂院,能安置十来户人家。或许以前还就是什么单位的办公地点,如今下班了还是搬走了,一片漆黑,也可能这片要拆迁腾退?唯一亮着灯的地方,应该就是王宣他们家的屋子了。
童彤给何小路简单科普了四合院的格局讲究,就见正房那边开了门,王宣与妻子迎了出来。
第17章17好大馅饼
正房三间,正中开门,老辈子这就是正房正堂,不过进门后,里面的陈设已经与建国前那种古朴正堂完全不同,改成了80年代知识分子家庭的格局。家具都是那个年代流行的,什么三合板的高低柜,同款颜色的写字台,脚踩的缝纫机,脸盆架子,衣服架子,一整面墙的书架。靠墙有两个单人沙发,也是建国后生产的款式,用料简洁透着劳动人民的质朴。
房间正中摆着一张折叠的圆桌,桌子周边是七拼八凑的几把木质靠背椅,看起来像是闲置的办公座椅。这个房间扑面而来老干部风浓郁。
西屋敞着门,挂着方格子的门帘,应该是旧床单改的,沪市纺织厂的红字印刷彰显着二十年前的时尚风貌,门帘内侧就是王宣夫妇的卧室。另一侧东屋则关着门,或许暂时并没人居住。
这活生生将富贵精致的四合院住成了筒子楼集体宿舍的格调。
童彤对于居家布局品味其实并不挑剔,毕竟也是从□□十年代长起来的,那时候,我国居住水平和人均居住面积普遍偏低。当年必须是有房的好单位,才能给刚结婚的小年轻分到筒子楼里一两间独立住房,什么单元楼小洋房之类的根本没有的,大多数的单身青年全都是住集体宿舍,两人间四人间一张床铺而已。
饭桌上摆着凉菜和时令水果。王宣的爱人房苓打过招呼后匆匆去了耳房那边的厨房现炒热菜。
童彤将路上买的稻香村点心拿出来,虽然东西不贵也没有用高档礼盒,却也表达了一份心意。
“我小时候跟着母亲来到帝都,就是住这里。可惜我是全托,周六日才回来。后来上小学了就离开帝都,跟着母亲去西北了。这边房子就一直空着。”王宣仿佛沉浸在了幼年时光,“那时候母亲不是在写字台看书写资料,就是坐在缝纫机边上给我做衣服。我还嫌弃她不陪我玩,就赌气跑院子外边找胡同里其他孩子玩。”
“院子里没别家小孩子么?”童彤好奇问了一句,不过那个年代帝都治安很不错,汽车又少,孩子们在胡同里玩耍也不妨事的。
“院子里是个临时的驻京办事处,晚上和周末都没人的。我偶尔也带小伙伴来院子里玩,那时候我们调皮捣蛋,祸害池塘里的鱼,拔了花草翻土玩弹珠。你刚才看见院子里那棵柿子树了没?我小时候能爬到树上,将叶子都撸秃了,害的这树秋天都不挂果,我被母亲狠狠揍屁股。”
童彤也不细问这院子的过往,更关注的其实是那一。有一些竟然还是古早的外文原版科学著作,若真是80年代那会儿就有的,可见王树华的科研能力之强大学术地位之高,普通人绝对没能力置办这些书,也或许这是王家祖辈积淀下来的知识财富?
王宣也注意到何连天的目光,微笑道:“姐夫,你对那些书也感兴趣呢?”
童彤点点头。跟着王宣走到书架前,仔细看了书名,更是垂涎。
这里不仅是科学著作,还有一些原版的外文杂志报刊,这东西如今在一般的图书馆档案馆都未必能找到。童彤最喜欢看这种杂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别以为搞投资的人只关心金融和经济报道,许多社会学和科技历史的知识储备也很有价值,尤其是曾经失败的许多案例,并不会在正规经济学教材里得到完整翔实的记录,而是细枝末节的线索隐藏在当时各种时事报道中,必须以后世的眼光纵观全局去发掘,才赫然意识到其中的关联,从而指引人分辨眼下的迷局。
建国初期翻译成国文的资料,由于翻译者的水平和当时认知层面的局限,真实性和完整性都有偏差。这些原版外文资料则避免了上面的问题,如果阅读者外语水平足够,直接从这些材料中汲取的养分肯定比二手资料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