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精益生产
作者:冰城之光      更新:2023-05-22 23:21      字数:3171
  “刘部长!”“刘总!”
  随着一番寒暄,刘兴安走进了会议室。
  “来,大家都坐吧。”
  刘兴安的目光扫过,双手一压,刚刚发生过战争的会议室安静了下来,十足大佬风范。虽然他的校长梦碎,但论起级别,仍然比李局长要高半级。
  “小成给我打过电话,拜托我走一趟,有些事情传真和电话都不太容易说得明白。”
  果然,这一句话就把众人的目光吸引了过来。
  “反对扩张的第一个原因,《精密机床》成立时间太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现在就急于扩张,操之过急。蛇吞象很容易就会导致消化不良。”
  其实在这一点上,刘兴安也不是很理解成永兴的想法。
  如果担心增资之后股权旁落,对等增资就好。对光电的融资渠道一直通畅,无论是贷款,还是股权融资,大门都是敞开的。
  如果担心企业管理,技术力量被分散,增加资源就好。以目前的国内环境来说,除了缺钱以外,其他都是不缺的。
  人嘛,机械行业是如此的不景气,连机械部都要被取消了。别的不说,东三省的人员,只要光电竖起大旗,那是要多少有多少。
  但《精密机床》成立还不到两年时间,就开始几何级数般的扩张,确实有些说不过去。所以他也就勉强被说服了。
  “第二个原因,术业有专攻,这点我就不多重复了。《精密机床》什么时候能够在国际上取得一席之地,什么时候再来讨论扩张,尤其是跨行业扩张的事情。”
  ————————
  “老刘,你是不知道现在的市场情况啊。韩日的高端机床不卖给我们,低端机床又打得我们没有还手之力,我们很多企业都已经停工,减产了。”
  李局长有些急了,打起了悲情牌。改开初期主要是三来一补,生产线都是全线引进。在这种大气候下,辽省的机械及设备制造类企业,普遍面临滞销,减产,停产的状况,而且这种势头,远远看不到尽头。
  “你们可不能看着不管啊!”
  “李局,关于数控技术,我方有个建议,那就是参考《精密机床》,成立几家合资公司,技术由工大的两个院系提供。相信经过这轮与精密机床的合作,他们更有经验了。”
  “是吗?可是资金问题怎么解决?”
  技术是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钱。精密机床这两年也赚了一些钱,另外它背后有金主,市场也不缺。
  “资金有困难的话,我们可以帮忙协调。”
  “是吗?你们肯入股?”
  “是借款还是入股,都可以慢慢谈。”
  钱是英雄胆,刘兴安说话,底气足得很。转战商界后,他的影响力不降反升。光电系的几家设备企业,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头羊。
  “这好!这个方案好。”
  采用新方案,新公司,奉天方面天然就会居于主导地位。这实际是个更优厚的方案。技术上,辽省也不缺高校,到时候再拉几家学校进来,更保险一些。
  “不过你刚才为什么要说,要成立几家公司,而不是一家呢?”
  听言听音,李局长敏锐意识到隐藏的信息。
  “这是我方的建议,其道理与不赞同《精密机床》迅速扩大,原理相同。先做强,再谈做大。”
  成永兴是对国内企业的贪大求全的风气,有些怕了。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数次证明了,吹气球般扩张起来的企业,下场都不怎么太好。
  蛇吞象,如果不成功,只是自爆了事。
  可如果侥幸成功,领导人就会把这种成功当成必然,在胆大心黑的道路上不停狂奔。就跟二战前的日本一样。
  巨人集团,德隆系等,一个个曾经的气球,先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
  “可这么搞,到底是为什么啊?”
  孙春生听了半天,听迷糊了,也听明白了。
  闹了半天,所谓的新方案与增资入股方案,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也就是《精密机床》的管理层被抛开了。
  “哈哈,这个嘛,还是那句话,术业有专攻。你们还是安心在精度上下功夫就好了。”
  刘兴安只能打个哈哈。他对年轻老板决定里的自相矛盾,也有些疑惑。
  在成永兴心中始终有个警铃。奉天方面的历史,不怎么让他放心。
  《奉天机床》在下世纪初,曾开发出新一代的数控加工中心平台,市场反响不错。但面对成绩,管理层犯了贪大求全的错误。在市场上,采用以租代售的方式,玩起了金融游戏,最后不但把自己弄爆了,还拖带了一大片被他们吞并的机床企业下水。昆机等最后只能破产了事。
  对于非主业项目,成永兴手里既没有合适人选,又没有精力。
  光电成名这么久了,一个前来投靠的后世大佬都没有。也不知道是不是王八之气不够的缘故。重生到现在,他的帮手,还是他的大学同学,前世的朋友圈。
  人力有时而穷,对于照顾不过来的行业,一些小忙能帮则帮,至于具体的日常管理,避而远之,眼不见心不烦。
  如果再有点能力,就是尽量分化他们,使这些企业不要搞得太大,就是有一两家自爆,也不影响全局。
  光电内部,他采用的也是分而治之的方法。一个液晶产业,都要分成三个。设备集团就更不要说了,每成熟一个,就独立出一个来。连后勤集团,都已经分化成好几个经营实体了。
  ————————
  “那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发展呢,怎样才能做强呢?精度的提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
  孙春生等管理人员,一头雾水。他们已经没有了选择。
  “小成建议你们转型,调整企业管理及质量控制体系,采用精益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
  工业企业的技术指标,都是硬指标,例如加工精度,加工能力,成本控制等。
  而精益生产则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方式。当然这个词,有些人还是知道的。后世被人吹上天的日本工匠精神,指的就是精益生产方式。
  “是要我们引入日本技术吗?光电方面是有什么新渠道了吗?”
  这是出国的机会来了?
  “我们这边没有,如果你们有兴趣收购一两家日本企业,我们也不反对。”
  “没有引进技术,那精益生产方式,要怎么进行呢?”
  “小成说的对!就你们现在的状态,还是不要想着扩大了。”
  刘部长倚老卖老的给了句评语。
  “你们不要什么东西都想着引进。精益生产方式,又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他们怎么学的,你们照着走一遍不就行了?”
  “精益生产方式,不是日本人发明的?”
  会议室的众人,都起了好奇之心。”
  如今最受大家推崇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日本的机械,电子产品,包括半导体产品,正如日中天,打得美国人满地找牙。
  ————————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呵呵。我也是才知道不久。”
  刘部长刚听说的时候,也是不信,可是他找人一打听,才发现确实如此。
  “我跟你们说啊...”
  日本做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其产品,尤其是机械类产品,在国际上就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这点在与苏联的两次战争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苏联的坦克等装甲车辆,被德粉黑得不像话,但就是这样,在诺门坎战争战役,和二战结束的最后一战,都是摧枯拉朽,吊打日本。
  日本的工业品,也就是在被其武力征服地区才有市场。当二战结束的时候,日本制造,甚至被视为垃圾质量的代名词。
  但到了70年代,日本制造就变成了质量优良的代名词。
  这一切的转变,都来自一个美国人,威廉·爱德华兹·戴明。
  他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使日本制造起死回生,再加上朝鲜战争的帮助,日本的制造业就此起飞。
  为什么精益生产方式在美国没有开花,但在日本结出了硕果呢?
  这跟当时美国的国情有关系。享受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红利,经济一片繁荣,根本没有什么人去在乎质量。反倒是目标管理概念,切中了美国企业急于降低成本、提高绩效的想法。
  目标管理思想,后来成了美国的主流,也因此导致了世界范围的产业大转移。哪个环节的利润低了,就把哪个环节切掉。
  这个思路,我国也在采用,例如,某些地区采用的腾笼换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