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商 第38节
作者:
水墨清薇 更新:2023-04-15 00:49 字数:10275
第108章
学堂外, 孩童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 天子站在门外,听着孩童稚嫩的读书声, 心中并没有命人打断, 只是眯着眼睛负手而立。王修晋和赵四站在天子的两侧, 赵四好奇的透过开着的窗户往里望, 孩子们非常认真的摇头晃脑的背书,先生在桌间来回的走动,见到不专心的孩子,便会用界尺敲敲桌子。赵四想起自己启蒙的时候, 随即又将往事甩开,那些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
王修晋则是满头的汗, 父亲啊!这么晾着皇上真的好吗?好在天子并没有在学堂外站太久, 挥了挥手带着人往外走,出了院门才开口,“带朕去田地间转转。”王修晋不敢拒绝,带着皇上往他们家的地头走, 因今年村中不少人家被他断了蟹苗, 田间劳作的人便少了许多。不过还是有人出来看热闹,见王修晋恭敬的陪着一位看起来十分威严的老爷, 村民没敢上前,尤其是好事的一些人,更不敢上前, 就怕惹怒了王修晋,明年也不让他们种蟹稻。再加上这位老爷的排场惊人,连和王修晋打招呼的人都没有,有人偷偷的跑去寻村长。
天子走在田间觉得很是有趣,甚至还想要进稻田中抓两只螃蟹,被跟着的两位公公拦住,王修晋吓出一身汗,忙让平时守地的仆人去捉些螃蟹,现下的螃蟹够肥,足够入口,便让仆人多捉些,送回宅子,清蒸就好,再配上黄酒,中午招待客人的菜就出来了。
指了指另一边,王修晋引开天子放到螃蟹上的注意,“那边地里养着鲶鱼和石蛙。”
“这蛙也能吃?”天子看向另一边的田地,因被网围着,也看不清楚里面的蛙是什么样子。
“自然能食,今年不行,这些石蛙要留下繁衍,明年差不多就能上桌。”王修晋一边说一边为天子讲解石蛙的做法,单听着便觉胃口大开,就不知吃进嘴里是何等滋味。
天子一直认为他不好口腹之欲,现下却十分想一尝石蛙的味道。两位跟着的公公替王修晋捏了把汗,王小公子怎么就敢当皇上的面说不能吃的话。
王修晋自然不是不会变通之人,刚捉完螃蟹的仆人刚从地里走出,便让王修晋指去石硅的地中,捉几只上来,一片地里可养了不少石蛙。天子笑眯眯的看向王修晋,“不是说今年不能食吗?”
“老爷想岔了。”四周有不少村民远远的站着,王修晋可不敢称皇上,便只能改名老爷,叫完偷偷的看了一眼天子,见其没有恼怒,才接着往下说,“我只说今年不行,却没说今年不能吃,不行是指今年不能供应市场。”
天子点了点头,“朕今天有口福了。”
一行人从地里出来,直接去了王家的大宅。宅中早就接到仆人递的信,王夫人便让大儿媳妇带着女儿在后院里呆着,因王老爷在学堂,让仆人过去请,王老爷甩着袖子言,再重的贵人也不如学生读书重要,把王夫人气得瞪了仆人好几眼,却也无奈,仆人怎么可能拧得过主子。听到下人跑进主厅,贵客进门,王夫人只能抛开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让丫头推着车出门相迎。
未见到贵客之前,王夫人对客人的身份有所猜测,可怎么猜也不会往天子的身上猜,那位可不是轻易能出四九城,想着最多是哪位皇子过来,或者是皇亲贵胄,便是这等的身份也不是老爷能够摆谱说什么没有学生重要。待见了人,王夫人有一瞬间的惊悚,随便快速的让丫头将她扶起,向天子行跪拜大礼。王夫人未见过皇上,可是她却认出了皇上身边的一位亲随,正是当初去王家宣旨公公中的一位。“民妇拜见……”后面的话还未说出口,便被天子身边的亲随扶起,冲她摇头。
王夫人先是不解,然后见天子一身普通的衣服,大概是因为被突然到来的天子吓到,王夫人的反应有些慢,不过很快便压下受惊的情绪,脑子也能正常的运转。“老爷里面请。”
伺候王夫人的丫头好奇的打量到访的贵客,心里好奇能让夫人露出惊慌表情的贵客到底是什么身份,好奇归好奇,丫头却不会多言,在王家做工比在别人家强上百倍,她可不想因好奇而丢了活计。这位贵客大概是朝中大官,老爷以前不就是朝廷的大官,对方怕是比老爷还要厉害,要不然夫人也不会一脸的惊吓。
王修晋接替丫头的工作扶着母亲坐回轮椅上,王夫人本想拒绝,皇上站着,她坐着,若让一些人知道,还不得上书诉她大不敬,逼她以死谢罪。天子给王夫人印象不是很美好,上位后便把她的夫君踢出朝堂,虽说现在待她两儿子似乎委以重任,可伴君如伴虎,夫君便是例子。
“王夫人身体不适坐着便是。”天子进了主厅端坐中央,打量了一番厅中的摆设,看着不错。
王夫人诚惶诚恐的坐下,却不敢坐实,被儿子推着进了厅堂,不敢抬头面对圣颜,心中越发的不安,同时也着急,老实这般慢待皇上,若是把皇上惹怒了可如何是好。王夫人那叫一个焦虑,脸面上却不敢显露出来,又不能自称身体不舒服离去,王夫人在心里把夫君骂了一遍又一遍。
王修晋倒是没想那么多,见皇上对室内装饰感兴趣,便为皇上介绍了一番,主厅三层,一层是招待客人的,二层有书房,也有雅室,还有了隔出来的一间用来休息的房间,三层则完全就是雅室,四面都有很大的平台,不同的方向的平台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象。皇上起身让王修晋引着去上面看看,侍卫立刻走在前,赵四并两名公公紧随其后,往上走。待几人上了楼,王夫人才松了口气,想让人去通知老爷,便是敲晕了用背的,也得把人弄回来。奈何王夫人想法不错,却没有机会实施,虽说侍卫跟着上楼,可还有侍卫留在了厅堂,王夫人哪里敢胡乱的下命令。
高高的三层,天子立于平台上,感受着徐徐小风,远眺山林,好不惬意,心中涌起对王涣之的羡慕之情。将四个大平台转了个遍,天子在南边的平台上稳坐,敲了敲桌子,让王修晋送上好茶,他要在此处等王涣之。王修晋得令忙下楼,准备命仆人去泡茶。一位公公紧跟着王修晋下楼,问清茶在哪里,他要去泡。王修晋倒不在意,只觉得做皇帝挺没意思的,估计这位公公到时连水都要试试有没有毒。
王夫人见儿子下楼,皇上和那位赵四公子并没有跟着下来,便小声的问了一句,王修晋怕母亲担忧,便把赵老爷和四公子进村之后的事讲了一遍,王夫人这才松了口气,随即才反应过来,“赵四公子是赵老爷的儿子!”
“我以为母亲早就猜到。”王修晋略无言的看向母亲,在京城时,他可没有隐瞒赵四的身份,还以为母亲早就想到,回来没跟父亲说是怕父亲又起什么心思。
王夫人闻言苦笑,哪里是她没猜到,而是谁会把一个能跟着去地里干活的公子往皇子的身份上想。“你啊……”王夫人戳了儿子额头一下,心里不由得放松不少,虽然仍担忧皇上为何让四皇子和小儿亲近。
王修晋不愿意见在此久坐,便让丫头推母亲回院子。王夫人哪里敢走,王修晋反倒叫母亲放心,“等下午膳时,母亲和大嫂,长姐在院子里用膳。赵老爷在上面等父亲。”
提起午膳,便想到刚刚那位公公的举动,王修晋主动去寻公公,让他去厨房监工。公公听完王修晋的话后,便明白其意,直言王修晋误会他的意思了,他去泡茶并不是怕王家下毒,而是他知皇上喝什么火候的茶,怕王家的人不了解,反被皇上怪罪。王修晋闻言立刻向公公道歉,公公并不在意,反说自己可能没说清楚,让王小公子误会了。跟在皇上身边,且带出宫的公公哪个都不愚,皇上明显看重王修晋,他怎么能上赶着得罪人。
误会解开了,王修晋忙让厨房抓紧时间准备中午的吃食,石蛙的做法,也跟厨子讲了一遍。待王涣之从学堂回来用午膳,进了主厅便见到一干侍卫,侍卫见到王涣之拱手行礼,“王老爷请上三层,主子久候多时。”王涣之挑了下眉,顺着楼向上看。怎么感觉他反成了客人。
压下心里的猜疑,王涣之上了三楼,他倒要看看谁来了,摆出这等高高的架子。顺着楼梯上了三层,便见两边都站着侍卫,着侍卫的方向走去,通往平台的门分站着两位公公,王涣之心中一惊,手握成拳,立于门口未再往前行,他已经猜到了来的贵客是谁。
“王大人,请。”两位公公虽着寻常的衣服,但姿态和声音却是骗不了人。王涣之犹豫要不要往前走,他的位置离平台只有三步之遥,却是如何也提不起步。
“王大人即已归来,何不与朕一叙。”天子从听到公公的声音到出口,也有一会儿,若是王涣之紧赶慢赶的到平台,天子或许还瞧不上,现下反而觉得王涣之难得。
赵四起身走到平台口,拱手向王涣之行见先生之礼,“先生,家父想与您一叙。”
王涣之看向赵四,眉头紧锁,嘴动了动,却是什么也没说,抬步往平台走去,每一步如同千斤重。入了平台,王涣之向的威严的男子行大礼,“草民拜见圣上。”
“朕记得卿是宏元年间的状元,用草民怕是不合适。”天子让王涣之起身,挥了挥手让其他的人都退下,又指了指对面的位置让王涣之坐。王涣之未应皇上的话,却依皇上之举坐到对面。
王修晋坐厨房出来,再上三层想问天子何时用膳,还未等走到二层便被赵四拦下,“父皇和王大人有事相谈,还请修晋莫要上去打扰。”王修晋挑了挑眉,他虽猜到天子到梧县之意在父亲,却没想到天子会将人全都屏退单独与父亲相处,想到之前李将军来也与父亲相谈许久,王修晋不由得皱起眉,莫不是朝中发生了什么大事,只是父亲已经不在朝为官,发生什么大事也不应与父亲有关。
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却不会多问,只问何时用膳,石蛙若介凉了味就不对了。赵四向上看了看,让王修晋稍等,跑一趟三层,没一会儿又下来,“把家父和王大人的份送上去,他们要边吃边谈,王大人让你去通知学堂的孩子,下午休半天。”
王修晋匆匆离开去学堂告之孩子们休息的事,另一边侍卫在门口接过仆人送来的吃食,而赵四又在二层处接手,送到父皇的前面,一位公公随着上来,准备帮皇上拆蟹。王大人倒是直接,拿过一只螃蟹,哪里用什么拆蟹的工具,直接用手拆,天子看着有意思,便挥退公公,学着王大人的样子动手吃了起来,继续着刚刚未说完的话。
赵四送完菜便去寻王修晋,王修晋跑了一趟学堂后,正想着是在厨房随便吃一口,还是回院子吃,便被赵四拦住,“二层不是有雅室,我们在那里用膳如何?”王修晋挑了挑眉,怪不得赵四刚刚那么积极上楼,原本也是馋了。
两人并没有上二层,而是在厅堂摆了桌,慢慢的吃。王修晋对螃蟹没多大的兴趣,倒是吃了些石蛙,多是以吃青菜为主。赵四却是贪肉,送上来的螃蟹都被赵四一人解决,一边吃一边还说着鲜,对石蛙只是尝了几口,“肉是挺嫩,可是一想到肉原来的模样,便吃不下去。”
“想想看有多少人吃不上饭,再想想边关打战的将士,你好意思嫌弃吗?”
作者有话要说: 李菻善:今天连打酱油的机会都没有,蠢作者,你出来,保证不打死你。
蠢作者冷笑ing:敢动粗,换人,不知有多少人排队等着王修晋吗?
王修晋将拳头按得啪啪响:蠢作者,出来,保证不打死你
蠢作者:……我哪得罪你了。
王修晋:没得罪我,就是看你犯蠢,不爽。
第109章
午膳之后, 一位公公上去把桌具撤下,又泡了壶茶送上。坐在一楼的王修晋无趣的打着哈欠, 吃饱就睡,感觉跟猪似的, 想到城中还有事要做, 王修晋便和赵四商量进城一趟, 反正有他爹在家待客, 他在不在家也没啥用。王修晋开了口,赵四便想也跟王修晋进城去工坊看看,上次带回去那么一大桶的花生油,吃着虽不比之前王修晋做的橄榄油香, 但比起以前的荤油可是强好多。赵四寻思着这次回去再带上几桶。
两人一边走一边商量要不让皇上御赐字样,到时让雕工往上复刻。王修晋托着下巴看向赵四, 有几句话到了嘴边, 又咽了下去,他是知道印刷术,雕板印刷,活字印刷, 却是不能说, 他担心说得太多,引起统治者的怀疑, 还有可能因为利益,而得罪一些人,再煽动一些说什么妖啊, 打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旗号,把他烧死,他还没活够呢!
倒是可以跟父亲提一提,活字印刷太过跳跃,雕板的倒可以试试,怎么也比抄书方便,就是不推广,给自家学堂里的那些孩子用也行,不过,古代似乎有句话好像是“书抄百遍,其意自现。”是书抄还是书读来着?反正不管是哪个,意思差不多,一边读一边抄更能加深印象?只是,古代的笔墨字砚可不便宜啊!到底是让学生自抄书,还是弄出印刷雕板以备自用?王修晋很纠结。
两人进了工坊,御赐牌子样且先等等,王修晋觉得可以打出名声,再让皇上御赐字样更显得油的品质好。寻来雕工,在预留出雕名的桶上写上“泰安”两字,下面还写上创于周历四年。
赵四不解王修晋为何要加上这么一行小字,却知趣的没问。王修晋反倒主动的给赵四解释,是留给史官记录的,让几百年后,甚至是几千年后的子孙知道,老祖宗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生产花生油的工坊,说不定还是最早的可食用的油生产工坊,“话说回来,第一桶油你不会给吃了吧!那桶油若好好储藏,说不定更有历史意义。”
赵四听着直砸舌,王修晋想得够久远了,几千年后的事都能想到,想想,似乎很值得骄傲自豪,不过提到第一桶油,赵四只是挠了挠头发,那桶油带回去之后事就开始用了,每天都用,做什么菜都用。
王修晋看着赵四的样子就知道结果,“算了,找出第二桶珍藏起来。就存在工坊里好了,并标上第二桶,应该在工坊中弄个石碑,记录工坊的大事,比如说第一桶花生油进贡皇宫。”
“……”赵四有种王修晋是专门给后世留历史的感觉,他非常想问些什么,可看着王修晋一脸认真的样子,又问不出口。
花生油有了名字,便要着手对销售的问题。在现代,销售商品自然要有能说会道的销售代表,在古代不论是铺子,还是作坊似乎都没有此类的专业人员,古人奉行酒深不怕巷子深,可当做推广也不能在家里赔本生产不是。“当寻几个能说会道的人,长得要周正些,让这些人出去把花生油卖出去。”
“……不好吧!怎么可能会有干这样的活。”赵四摇头,他觉得王修晋的想法太大胆,“再说出去卖油,要去哪里?像是酒楼都自有一套做油的法子。”
“那就看人会不会说,若是去说,便是第一次没卖出去,也会与对方交好,平时连络下感情,也许遇到特殊的时机,就会成单,像是酒楼这样的地方,绝对不是一桶两桶的买进。”王修晋觉得赵四太小看销售。“若是明天你没走,带上两桶油,咱们去离梧县最近的城。”
“做什么?”赵四已经想好了怎么帮王修晋的卖油,父皇不是有杂货铺,只要摆在杂货铺里的东西就没有卖不出去的。
“卖油。”王修晋说得十分认真,到时赵四就知道全凭一张嘴能带来多大的效益。靠口碑一点点积累人气,不是不行,但在王修晋看来回报太慢,前期的投入别管是谁拿的钱,投进去的钱太多,若不能尽快收回成本,就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若是此期间,有仿制的出现,那么对油坊来说,绝对损失重大,即便是有天子往里扔银子,总会有一天会不愿意再扔,到时聚在一起的汉子们怎么办?王修晋可不愿意见到这些人再受苦。
王修晋说带着油出去贩卖自然不是说说就过,第二天一早就着马车装了五桶油,由仆人驾车,他和赵四分坐两侧。赵四一脸的纠结,想要劝王修晋回去,当当宰相之子上门求人买油,传出去对王修晋的名声有损。王修晋则眯着眼睛,心里猜测昨儿一晚上天子和父亲都聊了什么,居然一直都没从三层下来。至于赵四担心的问题,王修晋是不知道,便是知道,王修晋也只会笑笑,他去街头卖包子都干了,还有什么可怕丢人的,即没偷又没抢,全凭本事赚的事,便是旁人说,他也能插直了腰杆。
离梧县最进的城只需要不到两个时辰就能到达,进了城,王修晋并没有着急去寻铺子就兜售花生油,而是随便寻了个街边摊要碗面,一边吃一边和摊主闲聊。别小看没有目的的聊天,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赵四全程不言语,听着王修晋和摊主的对话,然后,他也没听出什么,不过这面可没说城的那个面摊味道好,似乎少了什么味。
吃了面,和摊主道别,王修晋便去了城里一处不大的酒楼,比起路过的两家门面很大的酒楼,这个便显得略有些寒酸。赵四不解的跟着王修晋走了进去,王修晋寻了个相对来说不太惹眼的地方,叫了壶茶,点了一道这个酒楼的招牌菜,然后便让小二请掌柜过来。小二倒也没想,应了一声,便去寻人,没一会儿掌柜便走了过来。赵四十分认真的侧耳听着,眼睛打量着酒楼内部,然后一个不留神,掌柜的居然坐下了,还和王修晋聊起来了。
等从酒楼出来,有两名伙计也跟着出来,卸了一桶花生油往厨房抬,掌柜的还笑着付了银子,并称若是用的好,便派人去梧县跑一趟。王修晋立刻拱手道,到时必派人送油。
迷迷糊糊的上了车,赵四仍是一脸懵逼的样子,“这,这就卖出去一桶?”
“对,卖出去一桶,现在去这里的粮铺,从粮铺出来,大概就得回去。”王修晋什么都算到了,就忘记了路程上所需的时间……
回梧县的路上,赵四看着王修晋的表情变了又变,他就想不通,王修晋怎么那么能说,几个来回就把对方说得松动,接着又说了几句,对方直接买下两桶,对,没错就是两桶,一家粮铺吞下了两桶油,虽说王修晋让了一些钱,可也让他惊讶得不行。若是每天多几个如同王修晋一样能说的人往出卖油,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仓库里的油都会卖出,再过一段时间,也许还有可能出现供应不足,这么一想,赵四整个人都飘了。
回到梧县,赵四见到父皇的第一句不是问父皇昨夜睡得好不好,而是,“父皇,也许不用等到明年,就得建第二家工坊。”
天子挑了挑眉,看着四儿子完全魂都丢了样子,招来四儿子身边的亲随询问,亲随一五一十的把今天的事全都说了,天子则笑着道,“好,好,好。”连着三声好,王宰相的两个儿子都是大才,一个已经入朝为官,一位小小年纪便能敛财有道,嘴皮子之力一点儿都不逊色。
睡了一觉,赵四完全缓过劲来,摩拳擦掌的准备和王修晋再一起去卖油,今儿说不定能多卖出去几桶。
在梧村的王修晋打着哈欠,便见父亲把大哥叫进书房,耸了耸肩,转身正准备走,便见父亲书房的门又打开,父亲向他招了招手。王修晋忙跑过去,“父亲,早。”
“今儿你去学堂,带着他们背书。”说完王老爷便把书房的门关上。王修晋呆立在门口,许久之后才抬头望天,他以后早起跑步一定要绕过父亲的书房。
赵四陪着父皇再一次进了王村,在王宅未见到王修晋,听仆人说王修晋去了学堂,一脸的惊讶,“也对,以修晋的年龄当要进学堂才是。”因王修晋的气度与能力,总会让人忽视他的年龄,比起王修晋,他差得太远。
“小少爷虽没有过目不忘之能,却也是背书及快的,只要小少爷用心背,就能很快倒背如流。”跟着王修晋的仆人非常尽心的为主子说话。
赵四乐了,王修晋不在家,他也没啥寻的人,便只能进了书房,听父皇与王宰相父子聊天,正听到王大人举荐去边关的人选,赵四想以昨日王修晋忽悠之功,便开了插言,“父皇,儿子以为修晋当此重任。”
第110章
因赵四的话, 书房里静如水,人呼吸的声音十分清晰。王涣之皱眉, 他是不知小儿子做了什么,让赵四一脸崇拜的推荐, 若不是看到赵四脸上的表情, 王涣之还以为小儿子什么时候得罪了对方, 对方才想让他去边关。此次去是谈判, 一个搞不好就会动刀,添丁还是个孩子,别说会不会杀敌,他连刀都未必拿得起, 真若是出了什么岔子,添丁怕是连逃都逃不出来。
天子昨天晚上听到儿子说王修晋的口才, 也动了心思, 但,天子想到了王修晋的年龄后,觉得有些可惜,不过有王涣之在, 比起听是只儿子夸张的言语描绘出的场面, 他更相信他亲眼见过的王宰相舌战群儒之才。天子从京城亲自跑一趟,而非下旨便是想要表达对王宰相出任使者的诚意。
王涣之并没有同意去做使者, 不是拿娇情,也不是对天子抱有敌意,更不是因为坚持站在前太子一队, 不伺二主的忠贞,相反王涣之对当今圣上的评价很高。
天子对王涣之的决定很尊重,毕竟当初他刚登基便把人赶出朝堂,现在就算是请王涣之回去,也不可能像先皇一样,给出宰相的高位,与其强行将人请回,却不给官复原职,还不如放在远方,时常有书信往来。放下成见,天子觉得王涣之着实大才。
“汝弟当四皇子为兄长,四皇子却不能将汝弟往火坑里推,汝弟尚且年幼,当不得此重任。”王修柏请赵四出了书房,开口便是抱怨的话,开什么玩笑,让弟弟去边关,那跟送死有何区别,李菻善从小习武,去一趟边关身上留下一道长长的一道疤,添丁顶多是经常起来在院子里瞎跑,比起李菻善差远了。
赵四张了张嘴,他说完也觉得太欠考虑了,“一时忘记了修晋的年纪。”思来想去,他之所以每次在王修晋犯傻,基本上都是因为王修晋的年纪。
对于这点,王修柏也认同四皇子的说话,但不能因为弟弟太过优秀就忽视他的年纪,“汝弟要忙的事太多,还请四皇子不要事事都想着汝弟,汝弟年前已累倒一次,身体还在调理中。”王修柏说完,没去看赵四的脸什么色,反正他觉得他们家已经把皇室得罪了,大不了被扣个大不敬的帽子,就是发配,他们也已经不怕了。王修柏没再回书房,他要进衙门办差。赵四也没再进书房,他准备去工坊看看,怎么说工坊也是皇父投的钱,得看看做工的是不是用心。
王修晋在学堂里,不知自己差点要去边关转一圈,还在卖力的带孩子,没错,在他看来在背书什么的,其实就是变相的带孩子。待王修晋从学堂归家,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天子已经带人回京,“爹,赵老爷过来是想请爹回京?”
“是有这个想法,不过被为父拒绝了。”王涣之没觉得有什么可隐瞒的。
王修晋诧异的瞪大眼睛,拒绝了天子后,父亲还能活着好好的?怎么感觉父亲其实是在……吹牛。王修晋心底猜测父亲可能是不想在儿子面前失了威信,才说如此的大话。
天子起驾回京,来去都没有显露出身份。回到京城,天子立刻拟定了边关谈判的人选,在边关抗敌的李将军算上一位,当然少不了李将军身边的副将,人选就由李将军来定,除此之外,口才是一方面,另外还有诸多的要求,并不是能说会道就可以胜任此次的出使,从王涣之说的几人就能看出。边关的战事越发的紧张,出使之人不能一拖再拖,当真拖的仗都打完了,再派人去就没什么必要了。
边关的正值休整,哪有天子想的战事紧张,一派轻松的景象让人看不出是在打战。边关的大梁百姓也没啥紧张气氛,自从上个月李将军带人在城外挖沟,城里的百姓的日子就舒服起来了,蛮人在没弄清楚城外是什么情况前哪敢轻易的出兵,于是这么一停战,便有一个多月。
外面的沟已经挖了三条足有三人高深的大深沟,每条沟虽然不算太宽,却也足够让一匹马摔下来,沟里还埋了一些倒刺,摔下来,倒霉的就准备去寻阎王报道吧!李菻善还在城里指挥一些百姓挖地道,从城内找准方向后,一直向敌军的方向挖。城内的百姓一听是要去袭击敌军,个个干劲十足,挖地道的,抬土的,抗木头进去做柱擎的,几乎成了全城总动员。
一个多月的时间,百姓加上军汉挖出一条非常长的地下通道,一直挖到了城外数百里之外的敌军扎营之地附近的小山丘里。敌军只看到了大梁士兵在城外挖沟,还笑他们如此明目张胆的挖,有何用,敌军的脸上都带着嘲笑,大梁的将士也不过如此。只是没等几日,敌军便笑不出来了,他们领军的大将,还有数名副将一夜之间都没了踪影。有兵无将,还打什么仗,敌军的阵营起了内乱,有人想封将带兵,无人信服,有人提出干脆攻进城抢些东西便回草原,倒是有不少支持,可真正行动的却没有。乱了几天后,敌军的士兵发现,他们的粮草没了……
敌军阵营中如何乱,与大梁边关城中全无关系,绑回来的几位将领全都关在衙门的牢房里,由士兵接替牢头看管。没废一兵一卒就完成了皇上旨意,还额外收获了不少粮草,李将军拍了拍额头,感觉这仗打得诡异呢!没仗打的士兵跑到边关百姓的地里帮着耕地,因为战事的原因,这地慌了许久,这会儿种上也不知入了秋后,能收多少。还有人帮着修房子,他们出来做工不是将军吩咐的,全是自愿来的,实在是闲的慌,且之前百姓还帮着他们挖地道,他们总不能一点儿都不回报。
边关军民一家亲,京城收到战报后,天子的表情也挺诡异的,这仗还可以这么打?也太儿戏了。可不管怎么说,李将军把他的圣意完成的很不错,派去出使的官员带着圣意出京,这次出使,成与败都会在史书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好与坏自然由后世子孙评说。
即将秋收的时候,王修晋收到李菻善的一封信,李菻善已经完成了他守城的重任带兵回京,留在边关的父亲,还有几队的人马一为守边关,二为出使谈判,这些都与李菻善无关。拆开信后,王修晋看着里面的内容,提起的心终于放下,匆忙的写了一封回信之后,王修晋开始忙着秋收的事。
打天子回京之后,王修晋便招了几位能说会道的伶俐伙计,专门让他们出去卖花生油,卖出去一桶,就给他们提一桶的钱,卖的多他们赚的也多,不过可没有什么保底工资,能赚多少,全看他们能卖出去多少。伶俐伙计们个个摩拳擦掌,一桶油他们就能有近一两的收入,若是能卖出去个十桶八桶的,他们就能盖上房子。
他们倒不担心工坊的东家骗人,白纸黑字的契约在,还按了手印便不会有假。可是一个月过去了,除了有一个卖出去一桶油,拿到了钱之外,其他人都有些灰心,但仍不舍,继续坚持着。之后的几个月,成果一点点的显露了出来,一个城一个城的跑,一家接一家的酒楼,粮铺,一桶,两桶,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他们拿到钱的时候,仍是不敢相信能拿到这么多的钱、没人在得到钱后选择离开,他们继续寻访,还会回访起以前的铺子,油总归有用完的时候吧!用完还得再买,他们就会多一桶的收益。
王修晋从来不觉得古人愚笨,对古人也没有什么等级之分,他觉得只要是靠双手努力赚钱的人,便不低谁一等。给这些跑销售的伶俐小伙开工钱的时候,见到他们脸上又得意又不置信的表情,五修晋觉得十分有趣。他们每天出去跑,虽说卖的并不多,却也让库存少了一些。为了提升销售人员的干劲,王修晋提出如果到年底谁卖的最多,便会奖励一桶花生油。
可想而知,这些干劲十足的小伙子们,为工坊创造业绩而继续奋斗着。期间,王修晋找到一位几人中不显山不露水,却也一直保持着前几名业绩的小伙子,他不是第一个卖出去油的人,却是几人中,让王修晋觉得很有能力的,王修晋想让他去外地开开辟市场,负责一个府城的花生油销售。
工坊的伶俐小伙子们走街串巷的卖油,引起了不少商铺的注意,于是一个新兴的行当就此出现,管这个行当叫什么的都有,不过在工坊的第一家销售点成立之后,这个行当有了正式的名字……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