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作者:烟波钓叟歌      更新:2024-04-04 06:23      字数:1972
  秦俊儒鼻子轻哼一声,闷声道:“赞美个毛啊!没空!”
  理查德忍不住摇摇头苦笑着,一脸抱歉地看向陈书贤,接着捧起茶碗饮了一口,仔细用味蕾品着抹茶,发现这东瀛舶来的翠绿茶水苦而清凉,犹若薄荷,既有令人清冽的力量,又有醒脑醒神的芳香。
  洛九衣也总算是缓了过来,还保留着一双红彤彤的白兔一般的眼睛,一小口一小口地品茶。
  陈书贤等他们都平心静气了,才向他们细细解释了一番发生在这段时间里匪夷所思之事。
  大约入冬之时,岳慎远背着洛九衣远赴华山之巅云台峰来求医,陈书贤为其诊脉后发现脉相怪异,推测洛九衣此次多半是因为透支自身体内灵力,两次操控九龙神火罩法器,又在古墓里与百年飞僵“共情”后元气大伤,不小心被老道士的咒术趁虚而入了。陈书贤以保守疗法为主,布置“锁灵御鬼阵”锁住入侵洛九衣魂体的咒灵,阻止诅咒之力腐蚀他的经脉。
  之后他带着岳慎远去祖师爷陈抟老祖神像前借“虚无业火”点燃琉璃宫灯法器,接下去启用古法禁术,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修为用虚无业火为他们二人打开地府通道,将二人生魂送入了幽冥之路。为的就是想让岳慎远带着洛九衣去酆都鬼城的秦广王大殿找到孽镜台,借用孽镜台这一法器将洛九衣魂体里的咒术破除。
  原先事情是照着他们计算好的步骤进展的。岳慎远二人不但成功混入了酆都鬼城,在孽镜台前将那老道士下的咒灵打散,顺利破除了咒术,此外他们还误打误撞、雪中送炭,救出了东岳帝君的部将温琼温元帅,更可谓是锦上添花了。
  谁料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在温琼元帅试图帮助他们打开冥府通道送他们返回阳间之际,云台峰上陡然闯进了不速之客—钟鹞子。
  陈书贤掌门人曾与偃月坞的钟鹞子有一面之缘,只不过钟鹞子此人性格孤僻,不善言辞,在偶然间救助过老华山派弟子性命后,就得到了陈书贤掌门人奉上的一份薄礼—可以在危险情况下求助老华山派。
  钟鹞子声称被人追杀逃至此地,请求陈书贤助他避难。陈书贤很爽快地答应了。不过十来个时辰的工夫,守门弟子惊慌失措地跑来上报陈掌门,说后山洞穴里的一具身体被盗走了。
  陈书贤脑门轰隆一声差一点儿崩裂开来,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上便赶往后山查看,结果发现洛九衣的身体还在,且悠悠醒转过来,而另一具身体却不翼而飞了!
  等他派人搜遍整座山头与道观,得知连钟鹞子也凭空消失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是被“尊贵的客人”摆了一道。遇到了“农夫与蛇”的故事。好心收留的钟鹞子竟盗走了岳慎远的身体!
  秦俊儒听到这里忍不住叉腰怒骂陈书贤,非要做什么多情重诺的仁义豪侠!还不是最后引狼入室!这回把人给弄丢了!
  陈书贤一脸愧意,不敢正视一脸伤心欲绝的洛九衣,只怪自己做事不谨慎,人情债太多。
  理查德只好一个一个挨着劝导他们,让他们别纠结是谁的错了,先想想去哪里找回岳慎远的身体。
  洛九衣哽咽道:“如今虚无业火已灭,慎远哥哥在地府被勾魂锁链抽得皮开肉绽,还被鬼差用钢叉刺了个对穿,魂体遭受了极大损伤,岌岌可危命在旦夕,不知还归不归得来……”
  秦俊儒疑惑地问道:“老华山派这么多弟子,怎么会守不住钟鹞子一个人?何况你们不是还有很多厉害的守护阵法嘛?他区区一个钟鹞子哪里会有如此上天遁地的好身法?”
  理查德凝眉开口:“偃月坞的钟鹞子我也听说过,他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据说失传了上千年的傀儡术唯一的传人。他做不到上天遁地,但是他手下操纵的傀儡人却是能的!”
  洛九衣与秦俊儒听到这里皆是惊愕失色,面面相觑。
  第七十二章 天下兴亡
  “过去关于傀儡术最早的记载,恐怕就是黄帝与蚩尤的那场史前大战出现的,为对付蚩尤布下的雾阵从而发明的指南车。车无论怎样前进、后退、转弯,木人的手一直牢牢地指向南方。后世对指南车的真伪颇有争议,但东汉张衡、魏马钧,南朝刘宋刘格,南齐祖冲之都曾复制研究过指南车。”
  “西汉《西京杂记》云:‘汉高祖入咸阳宫,见宫中有铜人十二枚,座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竽,各有所执,皆点缀花缲,俨若生人。筵下有二铜管,上口高数尺,出筵后,其一管空,一管内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纽绳,则众乐皆作,与真乐不异焉’。在秦汉之际,便有能吹奏乐器的铜人十二枚出现,在绳索拽动空气鼓吹之下,能演奏出与真乐一样的各种曲子。约莫是史上傀儡子之起始。”
  博览群书的陈书贤与走南闯北身经百战的理查德引论据点,给在座的大小朋友普及傀儡术的起源。
  洛九衣喟叹一声,道:“春秋末战国初,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为鹊,墨子已能造木鸢‘飞之三日而不集’。据汉代人记载,先秦有一种自动木人,能驾驭木车木马走得很远。或许这种木人便也是一种傀儡术罢。”
  陈书贤又道:“《三国志》裴注引据写道‘天下之名巧扶风马钧三异,其三为—设为女乐舞象,至使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檀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暑,春磨斗鸡,变巧百出……马之巧,虽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