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华[重生] 第24节
作者:夜惠美      更新:2023-04-15 04:01      字数:1945
  “龙生龙,凤生凤,血统卑贱就养在高贵的人家,依然改变不了。我实话同你们说,慕婳本就是永安侯夫人娘家陪嫁丫鬟的女儿!当日夫人见她机灵可爱,才养在身边的,她的父母如今脱了奴籍,在永安侯夫人的帮衬下,做起小生意。哼,她就是小商贾的女儿,看在夫人的份上,我们才叫她一声小姐,不是夫人和三小姐宅心仁厚她现在不知在哪里贩卖脂粉呢。”
  “我们夫人和三小姐听说她在宛城为祸乡邻,三小姐难过自责,特意叮嘱我要好好的补偿乡邻,从今日起,但凡租种永安侯府田地的佃户,免除三年的租子。”
  “另外我们三小姐宅心仁厚,静园所赊欠的银子,以及慕婳昔日伤害的人,乡亲们都可拿着凭条去静园讨要银子。”
  “我从京城带来好几马车的粮食,布匹,以及整整一箱子的金银,都是三小姐往日的积蓄,三小姐让我交给慕婳,以慕婳的名义发放给被她祸害的相邻乡亲。”
  胖妇人中气十足,高声道:“我们三小姐,好不好?”
  “好!”
  “大善!”
  “三小姐菩萨心肠!”
  听见有银子领,又听见免除租子,百姓们纷纷叫好。
  人群中,陈四郎眉头紧紧锁,若有所思。
  在他身边站着一名十岁左右的女孩儿,蹦跳着喊好,拽着兄长的衣袖,得意洋洋的说道:
  “我早就说慕婳不是个东西,四哥哥现在相信了吧,她根本就不是名门小姐,只是个低贱商人的女儿,竟然为富贵不肯认亲生父母,真真是个冷血的畜生。”
  “亏着把这门亲事退了,否则咱们陈家还不得被人戳脊梁骨?!”
  一身素裙的二九女子如是说道。
  她做妇人打扮,眉清目秀,面容姣好,鬓间只插一根银簪,她望着陈四郎眸子闪过一分柔情,
  “四叔不可再为慕婳伤神,祖宗保佑,公爹婆婆推掉这门糊涂婚事,慕婳以后再难以影响四叔了。一会儿我给四叔做酿酒汤圆……”
  “三嫂,我也要吃酿酒汤圆。”齿白唇红的女孩子撒娇道:“您不能总向着四哥。”
  陈四郎眸子一凛,拨开人群,走向王管家夫妇。
  第二十一章 证据
  “四哥!”
  小姑娘在陈彻后高声叫嚷,一旁的秀美妇人拽住小姑娘的胳膊,劝阻道:“妹妹别急,你哥哥怕是有话要说!慕婳把咱家祸害得够呛,推搡公爹婆婆,那日退婚时,她又写了一首诗词踩你哥哥一脚,弄得左邻右舍都在笑话他。“
  秀美妇人望着陈四郎,轻声喃咛:“慕婳有眼无珠,嫌贫爱富看不到四郎的好,性情暴躁,出身卑贱,她这样的人都能同四郎定亲……”
  “三嫂,我怎么觉得你羡慕她?”
  小姑娘率直不明所以的问题,令自己的三嫂红了脸颊,眸子闪躲,羞怯般道:“小孩子不懂事不要乱说。”
  太后和皇上都鼓励寡妇再醮,乡间有不少人家兄长病逝,弟弟转而娶了嫂子的,她正值女人最美好的年纪,听公婆的意思,未必没有让四郎照顾她一辈子的心思。
  站在石头上的王管家夫妻见到陈彻站出来,先是一愣,随后不由得狂喜,他们本就为抹黑慕婳,讨好自己主子,再没比受慕婳羞辱的陈四郎更好的人选。
  “四郎,陈四郎。”
  王管家一脸忏悔,连连向陈彻鞠躬,“对不住,对不住啊,当日是小姐脾气不好,小姐下令,我们只能依照命令行事,弄伤了令尊令堂,你……”
  围观的人大多清楚陈四郎和慕婳的纠葛,这几日陈彻受到不小的非议,起因就是因为至今还留在静园门口墙壁上的两首诗词。
  有人指责他欺负慕婳。
  慕婳是如今的他能欺负了的?
  茶楼雅间中,胖丫红着眼圈问道:“小姐,他也准备抹黑欺负你?”
  小丫头一直落泪,眼睛都红了,好似被众人声讨的人是她。
  慕婳轻声安抚胖丫,“陈四郎……他不会。”
  “为什么?我看他对小姐不好。”胖丫一脸费解。
  “一来你不该看轻陈四郎,毕竟他的学识和心胸同那对奴才不一样。”
  毕竟是旷古烁今的六首状元,将来是要做吏部天官的男人,怎会连是非都分不清?
  陈彻出身寒门却从不曾依附攀附过名门勋贵,多少出身极好,对他仕途有帮助的贵族小姐在他面前铩羽而归。
  无论他身居高位,还是贫寒学子,他身上始终有着寒门子弟的骄傲!
  否则他也不会被众多寒门学子所推崇。
  被出身极好的世家子弟所敬佩。
  更不会得到当今皇上的重用。
  慕婳为胖丫抹去眼泪,眸子璀璨,洋溢出自得,“二来,他不敢!”
  “……不敢?”胖丫更糊涂了。
  柳三郎季节赞叹,“好一句不敢,慕小姐,陈彻兄没准真怕了你。”随即意味深长的笑道:“论审时度势,我只服陈兄。”
  “我会相信?”慕婳毫不犹豫的戳穿他的话,嘟囔一句,“相信你的人,不是傻瓜,就是死人。”
  不仅是柳三郎,即便说出心中顾虑的慕婳都愣住了。
  她竟然在众所公认的君子柳三郎面前说了实话?
  慕婳首次不敢同他对视,快速把目光落在外面的陈彻身上,对柳三郎的警觉并没少一丝一毫。
  柳三郎把玩杯盏,望着窗口处的女孩子,阳光令她肌肤多了一层光晕,无关她颜色好,深深吸住他的目光,淡淡轻笑:“没想到慕小姐还是在下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