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34节
作者:西湖遇雨      更新:2024-06-10 22:25      字数:3893
  良久过后。
  朱棣才长吁口气,感慨道:“朕虽然知晓姜星火才学渊博,敢想常人之不敢想,提常人之不敢提,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便如诗仙李白天马行空的风格之于唐诗一般。”
  “可无论是从种种民生现象归纳出原理,还是用原理抽茧剥丝地提出解决政策,却偏偏是有理有据,令人深深折服!”
  而身旁穿着皇子燕牟的朱高炽则是安静地听完后,同样深深感慨。
  “摊役入亩,姜星火真圣人再世!”
  “如此一来大明江山必然稳固,绝不虞有如暴秦暴隋般亡国之虞!”
  “更何况,姜星火提出的摊役入亩,其实变相地把大头摊到了地主阶层头上,在国家获得远超无偿徭役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后,更是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朱高炽转头郑重地问朱棣,“既可谋一世也可谋万世的法子有了,父皇敢用吗?”
  朱棣负手,看着密室的天花板只是冷笑。
  “大明开国,定下重课江南赋税,苏、松、嘉、湖诸府恶富民豪群起反抗,太祖高皇帝屠刀之下,人头滚滚。”
  “如今.”
  “朕刀也未尝不利!”
  而朱棣,则直接下旨。
  “着大皇子朱高炽听旨,免跪。”
  “儿臣在!”朱高炽正色,微微躬身。
  朱棣面色沉着,他简短地说道。
  “即日起,准备一套方案,以苏、松、嘉、湖诸府为试点,推行摊役入亩。”
  “待落实后,敢有违抗阻挠阳奉阴违者,杀无赦!”
  朱高炽神情振奋,大声说道。
  “儿臣领命!”
  一直默默地站在几人身后倾听的纪纲,此时忽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恍惚间,纪纲仿佛又看到了不久前,朱棣御笔掷下,无数江南学阀士绅被诛三族、诛九族乃至诛十族那家破人亡的场景。
  朱棣,从来都不是善人!
  朱棣是一代枭雄!
  朱棣,是一位杀伐果断,雷厉风行的帝王!
  他要杀谁,便能让你连抵抗的机会都没有!
  纪纲不禁为那些倒霉蛋儿默哀起来,他们,恐怕很快成了朱棣案桌上那些堆积如小山的罪证里,最不值钱的那一部分吧?
  一墙之隔。
  同样彻底震撼!
  李景隆失魂落魄地喃喃自语道。
  “竟是如此.简单?”
  “就这么简单,就能少死多少人命啊!”朱高煦亦是喟叹,他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在战场上冷血无情,是他作为职业军人的本能,但不意味着他没有同情心。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姜星火所谓的“摊役入亩”,其实便是来自于170年后的张居正更化的“一条鞭法”,只不过是打击士绅升级版罢了。
  张居正的法子即每一州县每年需要的力役,由官府从所收的税款中出钱来雇募,不再无偿调发平民。
  并且把明初以来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力役,即把多种多样的力役,包括甲役、徭役、杂役、力差等等,合并为一,总编为一条,并入田赋的夏秋两税一起征收。
  总编为一条,故称“一条鞭法”。
  自张居正更化起,大明一扫嘉靖朝以来江河日下的颓势,宛如重症病人被下了一剂猛药,登时便起死回生。
  百姓不再受繁重的徭役折磨,虽然多收了代替徭役的赋税,但大明财政情况反而急速改善,而民心更是一振,无人不称赞张阁老的好。
  至于在张居正更化后,万历否定张居正其人,却不废除其政。
  便是所有事情都要追本溯源地看,从来就没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没有张居正的前十年储备的国力,哪有万历中兴?哪有花钱如泄洪的万历三大征?
  就凭张居正废了无偿徭役,张居正别说坐32抬大轿,就是坐64抬,都是应该的。
  ——因为抬轿子的是人。
  而且,张居正既然能废了无偿徭役,也就别觉得很多压迫百姓的事情是不可能废除的。
  徭役不是亘古不变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亘古不变的。
  如果有,那就是人民万岁。
  李景隆忽然看着姜星火,起身长揖在地。
  “姜郎.不,姜先生,学生受教了。”
  姜星火见状怔了怔,慌忙起身把他扶了起来。
  “不必如此。”姜星火苦笑说道,“刚才是我不对,不该与你发火的,只是你那句苦一苦百姓,委实是让我登时便心头火起,愤恨不已.实不相瞒,我是吃过苦的。”
  李景隆点头,姜星火复又说道:“我不是仇富,见伱出身朱门便冲你发火。这世上压根也没有生来公平这回事,如果有,你父辈跟着太祖高皇帝开国,岂不是白流血白立功了?”
  李景隆连称惭愧,等提及父辈一事,更是有些失态,不知是不是想起了自己一世英雄的老爹,觉得自己给他老人家丢脸了。
  姜星火今天的话,似乎格外地多。
  “给你们讲课,我其实是有一些自己的私心的。”姜星火坦然道,“我有自己赴死的理由,但我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东西。”
  “高羽。”
  “姜先生。”朱高煦忽然有些惶恐。
  “谢谢你这些日子在诏狱的照顾,我心里明白,若不是因为你的缘故,狱卒定然是会欺辱我的.也不见得是故意,可在监狱里有几个囚犯不被欺辱的呢?”
  “正是因为你,我才能舒舒服服地过完在诏狱的最后一段时间,我很感激,所以接下来的几天,在行刑之期前,我会尽量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捋清楚,教给你能留给这个世界的知识。”
  “如果你将来出狱了,做出了一番事业,封伯封侯,那么请你在保全自身的前提下,把我教给你的东西写给皇帝,亦或是出本书传播天下署你的名便是了,你请我讲课是花了钱的,我也不需要身后名。”
  “哪怕能让如我这般吃过苦的平头百姓,能有一个两个过得比没有我的世界好一点,我也觉得死而无憾了。”
  “我不为其他。”姜星火最后诚恳言道:“只是淋过雨的旅人,总想给后人留一把伞罢了。”
  第49章 晋侯惰玉,见讥无后
  车马辚辚,碾过聚宝门外青石板路的缝隙,几点泥浆溅了出来,崩到路边小孩手里新买的糖人纸衣上。
  小孩差点“哇”地一声哭出来,可眼瞅着骑卒们的高头大马,却硬是憋了回去。
  “马和!”
  坐在马车里打了个盹的朱棣,醒来后单手撑着窗帘冲外面唤道。
  然而出现的却是随侍在一旁的纪纲,纪纲拉着缰绳轻声解释道:“陛下,马和去福建了。”
  朱棣揉了揉眉心,却是自己夏日小憩得有点迷糊了。
  前阵子,马和就被朱棣派去了福建船厂,准备大规模建造远洋海船,同时请动了保定侯孟善这位洪武元勋兼亚圣孟子的五十五代孙,去负责坐镇重启元代的广州、泉州、宁波等市舶司。
  朱棣一声令下,大明的国家机器已经为下西洋做好了全面准备,这种准备自然不止是国内的造船和市舶司等事情,也包括了大明重启远洋朝贡体系前的对外放风。
  朱棣陆续派太监马彬为主使出使爪哇国,并诏谕苏门答腊、西洋琐里等国;遣太监李兴等出使暹罗;遣太监尹庆奉使诏谕满剌加、柯枝等国。
  这种出使,无疑是带着刺探情报了解风土人情的目的,也是一种必要的仪式,先礼后兵嘛。
  在他身旁的朱高炽也醒了过来,略带遗憾地说道:“姜先生还没有讲完这节课,针对粮食的第二点和针对耕牛与种子的第三点,都只能明天去听了。”
  “一口气自然是讲不完这些的。”
  朱棣倒也没有多说什么,今天虽然没听完全部的对策,但已经收获良多了。
  而且说实话,今天也没少讲了,足够朱棣好好地消化吸收一阵子。
  朱高炽掀开马车的窗帘向外看了看,疑惑地问道。
  “父皇是要去道衍大师那里吗?”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老和尚待在大天界寺里好几日没动静了,既然他不寻朕,朕今天便去寻他,看看他到底在鼓捣什么。”
  聊完了父子之间的闲话,朱棣便坐直身子,这是正经君臣奏对的态度了。
  “诸藩那里什么反应?如有变故,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做好准备方案了吗?”
  朱高炽这个大皇子,作为实际上主持内阁工作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才是永乐内阁的第一任首辅。
  虽然朱高炽并没有批阅奏折的权力,但仅仅是分流和建议两项权力,就已经在事实上切割走了一部分皇权。
  在朱棣并非全知的情况下,朱高炽可以选择让什么奏折来到朱棣面前,什么奏折不出现朱棣的视野里。
  当然,朱棣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而且不止一种,第一种便是由道衍负责的燕军旧情报系统,覆盖了整个大明北方乃至漠北、朝鲜,经马和直接向他汇报;第二种则是由纪纲牵头重建的锦衣卫,现在触角还只延伸到江南地区;第三种便是三皇子朱高燧负责的宫内情报系统,暗中监察包括大皇子朱高炽、宁王朱权在内的皇亲勋贵藩王等。
  而这也是朱棣打算去拜访“黑衣宰相”道衍的原因之一,除了听取内阁汇总的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建议,朱棣也必须了解一下北方几大塞王关于献还三护卫的真实态度。
  毕竟,削藩削的就是诸藩的军权,三护卫对于长城沿线的塞王们来说,简直就是命根子。
  但换句话说.很多自愿当宦官的不就是为了钱不要命根子嘛。
  所以说,只要加钱到位,命根子什么的也不是不可以舍弃。
  朱高炽自然不知道朱棣的考虑,他很诚实地回答道。
  “根据最近诸藩的反应,是有准备的宁王随父皇到南京了,代王被建文所废,谷王开南京金川门降了咱们如今也在南京,建文二年父皇出塞横扫辽东的时候,没了兵马的辽王已经被建文帝迁到了荆州府。其余塞王中单论兵马数量与素质,自然是以晋王、秦王为先,其余肃王、庆王次之。”
  “晋王还没服软,但他的三弟平阳王朱济熿已经密报了朝廷晋王对父皇心怀不满,北平那边留守的镇远侯顾成做好了经宣府直捣大同的准备。”
  听到顾成已经做好了准备,朱棣明显放松了许多。
  顾成作为洪武开国名将,也是靖难中极为特殊的存在,朱棣对他的能力和忠诚非常信任,有他在,晋王翻不起风浪。
  “让平阳王去跟晋王斗,二虎竞食。”朱棣想了想指示道。
  朱高炽顿了顿道:“再说秦王那边,西边的肃王已经献还了三护卫,跟肃王走得近的庆王也跟着献还了,但秦王还是迟迟不肯,秦王靖难的时候是跟咱们对着干的,明着支持建文帝。”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