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53节
作者:春溪笛晓      更新:2024-09-10 18:25      字数:3457
  霍善听他师父这么说就放心了,吃过早饭后便去寻卫登几人一起邀太子刘据捡栗子去。
  结果几个小孩跑到刘据那儿,赫然看到了司马迁。
  等会,他们接下来好像要跟着太子刘据一起上课来着?
  他们还没到上学的年纪呢,为什么要上课?
  小孩子的脑袋里可装不下这么残忍的东西!
  霍善第一反应是拉着卫登几人转身跑路。
  司马迁吸取昨天讲课讲跑题的教训,今天打算坚决不和霍善聊题外话,务必要正儿八经地给太子刘据讲讲《春秋》。
  没想到霍善更干脆,见到他后居然打算不进来了。
  司马迁:“……”
  虽然他也不是很想给霍善几人讲课,可也不能看着几个孩子就这么转身跑远。
  司马迁提醒太子刘据:“殿下,朝阳侯他们到了。”
  太子刘据一早见到司马迁也知道自己要上课了,心里正闷闷不乐着呢,根本没注意到霍善他们的到来。听司马迁这么一说,他转头看向门外,高兴地招呼他们赶紧进来。
  想着要逃课结果被逮个正着的霍善见太子刘据见到他们后这般开心,只能乖乖进去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趁着司马迁还没开始讲课,霍善还和太子刘据说起自己原本的计划:“本来我们想喊你一起去捡栗子的。”
  太子刘据在认识霍善前很少干这些小孩子爱干的事,但这几天他和霍善他们待久了,莫名也觉得自己拿竹竿打枣子以及围坐在一起包粽子这些事很有意思。大概是只要大家凑到一块热热闹闹地玩耍,不管做什么都很开心。
  像刚才他还觉得要上课挺郁闷呢,见到霍善他们又高兴起来了。
  难道这便是血脉相连的亲缘关系?
  太子刘据想了想,觉得不止如此,还得是有霍善才会连上课都变得好玩起来。
  太子刘据道:“我们一会学快点,散学后便能去捡栗子了。”
  霍善听后觉得也是这个理,便转头催促司马迁快些开讲。
  司马迁很快让霍善理解什么是春秋笔法。
  太子刘据此前开始学《春秋》,所以司马迁是跟着太子刘据的学习进度来的,接着给他讲起了鲁桓公时期的事。
  鲁桓公是弑杀了鲁隐公继位的,所以按照《公羊传》的解读,鲁桓公这部分记载基本都暗含讥讽。
  比如桓公三年末尾特意记了两个字:有年。
  一般别人都是记“大有年”,也就是今年粮食大丰收的意思,结果他只是个“有年”就记了下来。意思是对于这位桓公来说,粮食侥幸小有收成就很值得高兴了!
  这就是读书人惯用的讥讽手法了,看起来是在夸你,实际上是在骂你。
  司马迁继续给霍善几人解读《春秋》里头言简意赅的记载。
  比如这个“春正月己卯,烝”又是为什么记下来?
  古人很注重祭祀,四时祭祀都有自己专门的名称——春祠、夏礿、秋尝、冬烝。
  不仅名字不同,供奉的东西也不同。
  像春天来了,万物萌生,便该供奉韭菜和鸡蛋。
  所以你搞的到底是春祠还是冬烝,有文化懂礼仪的人一眼便能看出来。
  这里写的是“春正月”,记录的却是“烝”,讥讽之意就很明显了。
  冬天刚烝过,才入春你又烝,要么是你没文化胡搞瞎搞,要么是你心不诚胡搞瞎搞,自己选一个吧。
  到底是自己国家的君主,骂又不能骂,打又不能打,我们这些读书人能怎么办,只能暗中从各种角度把你从头到到脚讽刺一遍了。
  霍善:?????
  读书人心真黑!
  中场休息期间,霍善便和太子刘据讨论起来:“秋天也有韭菜,等锅做好了,我们吃韭菜炒鸡蛋!”
  这是李时珍昨晚给他介绍的,他说锅不仅可以用来炒栗子,锅可以炒的东西可多了。据传有记录以来的第一种炒菜,就是《齐民要术》中的炒鸡蛋!
  司马迁:“……”
  敢情你听了半天,就记住了韭菜和鸡蛋?
  司马迁的好奇心也被勾起来了,忍不住追问:“炒是怎么个说法?”
  这个问题霍善恰好也问过,其实相比于用在菜名上,炒这种做法还经常用于食材和药材的加工。
  不同药材有不同的炮制方法。
  许多药材须得炒制过后才能发挥出更好的药效。
  在食材加工方面用处就更大了,据说明代士兵带的军粮就是把各种“炒面”带在身上当干粮,饿了只要抓上一把就能吃饱,嫌弃太干了还能取水拌好了吃。这样的军粮不仅携带起来轻便许多,吃起来也方便许多。
  要说非常好吃那可能言过其实,但总比背着大袋大袋的米粮并且得生火煮熟才能吃上要强。
  只是磨面这种加工之法在民间还不太流行,所以炒面粉自然也无从说起。
  提到炒锅的用法,霍善那叫一个滔滔不绝,把自己知道的都讲给太子刘据几人听。
  听得太子刘据一阵恍惚。
  越听越觉得炒锅这东西乃是利国利民的国之利器,大汉没有它着实太可惜了。
  ……他是不是应该去建议父皇集中力量造大锅?
  司马迁也听得一阵恍惚。
  听霍善这么说,这韭菜炒鸡蛋好像确实挺重要的。
  师生几人的心都飞到了别处,课自然也讲不下去了。
  太子刘据提议去寻刘彻说说炒面的妙处。
  不就是多用些驴子磨面吗?就算不能让所有人都把军队的干粮磨成面带上,叫负责轻装简行搞远袭的急行军配上也是好事。
  饿谁也不能饿着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锋队伍不是吗?
  要数军中谁最经常带人长途奔袭,那当然是霍去病这位冠军侯了!
  这不得给霍去病的军队配上这种方便携带的军粮?
  霍善在太子刘据这里坐着听了半天《春秋》,也觉得有些待不住了,二话不说同意了太子刘据的提议。
  一行人兴高采烈地去求见刘彻。
  结果刘彻和卫青去看霍去病练兵了。
  上林苑这边是包含练兵场地的,霍去病来上林苑后便负责去检阅这边的驻军。
  难得刘彻过来了,总得搞个小型阅兵仪式给刘彻看。
  阅兵这事儿也不稀奇,刚才司马迁讲鲁桓公的时候便提到过“大阅”二字,记录的是桓公在八月检阅他们鲁国的兵车和步卒。
  霍善一路上听太子刘据说起刘彻他们做什么去了,一下子睁圆了眼睛。
  好哇,刘彻几个看阅兵不带他们!
  太子刘据见他气鼓鼓的,只能说道:“我们要上课,本就去不了的。”
  霍善才不管那么多,拉着太子刘据往内侍指的方向跑去,生怕自己去晚了赶不上看热闹。
  太子刘据哪曾这么没仪态地跑起来过,可见卫登几人也跟着一起呼啦啦地往前跑,很快便不纠结这种小事了。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还挺开心的。
  眼睁睁看着一群小孩越跑越远的司马迁:“……”
  他们大汉是不是即将失去一位端方守礼的太子了?
  真是令人痛心!
  第45章
  几个小孩浩浩荡荡地跑到目的地, 很快被引到刘彻几人身边。
  见霍善跑得小脸红扑扑,太子刘据几人也没好到哪里去,刘彻不由问道:“你们跑这么急做什么?”
  霍善头一个把气顺好了,很不见外地坐到刘彻身边的空位上, 哼哼唧唧地说道:“听说您和舅公他们要来大阅, 我们就自己找过来了!”
  他还知道刘彻是皇帝,自己不能指责刘彻不带自己。但他虽然没把话说出口, 意思却是传达到了:这便是山不来就我, 我来就山!
  刘彻乐道:“你们消息倒是挺灵通, 不过你们不是应该在上课吗?”
  说这话的时候刘彻还把目光转向太子刘据,想听听他们逃课的原因。
  太子刘据本有些紧张, 等瞧见跃跃欲试想要代他回答的霍善后又莫名放宽了心, 一五一十把霍善说的炒面之法告诉刘彻。
  炒面是熟食, 带上能直接吃, 但又比煮熟的饭耐放,作为干粮确实有优势。石磨这东西也不是什么特殊工艺, 石头这东西又不值钱,家家户户都能添置。
  就是这锅比较费铁, 但朝廷已经开始搞盐铁官营了, 天下盐铁营生都握在朝廷手里,想造几个锅挺容易的。既然能为制砂糖做锅,那再为制炒面做锅有什么不可以的?
  何况甘蔗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到时候锅空着大半年, 还不是想炒什么就炒什么?
  霍善在旁听他们父子俩探讨多造铁锅的可能性, 一直都乖乖地没有插嘴。等听到“想炒什么就炒什么”, 他才积极发表意见:“还要炒茶!”
  刘彻转头看向他,对个三岁大的小豆丁不耻下问:“茶又是什么?”
  霍善就给他讲起了茶的妙处来, 乍一喝有点苦苦的,喝下去后却满口甘香。听说每天吃完饭拿来漱漱口,对牙齿好;每次吃完肉喝上两杯,还可以解腻!
  茶这东西,在明代以前其实很少用炒的,喝法五花八门花里胡哨。
  据传是明初朱元璋靠着一个破碗登基了,表示咱别整这些花里胡哨的,炒出来的茶最香!从此明代人桌上摆着的,大多是清湛湛明汪汪的茶水。
  巧的是,霍善只在李时珍那儿看到过茶,所以他现在认为茶都是要炒的。
  至于那些花里胡哨的花样他一个都不晓得。
  霍善为了更直观地体现茶的妙处,还给刘彻背起了唐代卢仝的茶诗。
  这是小老头儿李时珍给他背过的,为了还原李时珍背诗的语气,他还站起来摇晃着小脑袋抑扬顿挫地从“一碗喉吻润”念到“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刘彻听到中间的“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便觉此物妙极了,再听到“六碗通仙灵”,更觉茶这东西他必须要拥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