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95节
作者:春溪笛晓      更新:2024-09-10 18:26      字数:3821
  像人家专门设置长安直达专线的人就不一样了, 有点什么好东西就往长安送, 没事也要写信嘘寒问暖一番,或者表示自己遇到点小问题希望能得到前辈的指点。
  这样坚持不懈地刷足了存在感, 长安那边想忘记你都很难对吧!
  霍善当然不懂其中的门道, 但他手底下有的是人懂, 比如霍光就会帮他把东西都准备好, 并且及时提醒他给长安那边写信。
  霍善平时话就很多,霍光一提醒, 他马上就敞开了写。比如连着蜡烛寄过去的信,就讲述了他关于元宵灯会的宏大构想。
  虽然他在新丰县那边搞过中秋灯会, 但那只是在福寿里范围内搞的, 所有人家加在一起也就那么百来户。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他在西陵城搞灯会,城里城外可是有好几千户人的,到时候几千盏灯一起点起来, 瞧着肯定壮观得很!
  虽然距离元宵灯会还隔得老远, 霍善已经在心里想了百八十遍了, 给刘彻他们描述起来自然也写得活灵活现。
  他对灯会的期待都快溢出纸面了!
  到时候满棚的花灯挂在那儿上,会解灯谜的有缘人就可以带走自己心仪的花灯啦!
  他们府衙的媒人们还会针对处于适婚年龄的男男女女出一批成对的花灯, 要是在茫茫人海中看到提着相似花灯的少男少女可以勇敢地上去和对方说说话。
  这未尝不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有句诗叫什么来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对了,听说孝文皇帝敲定元宵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这天是祭祀太一神的重要日子,所以他们还要举办盛大的游神仪式,到时候将会敲锣打鼓舞狮子诚邀太一神来江夏郡玩耍。
  至于这些习俗起源于哪里的,霍善其实也不太清楚,反正怎么热闹怎么来就是了。
  一点都不考虑别人筹备起来是忙不忙累不累。
  常年只负责提出“我要这个”“我要那个”的霍善在信中猛吹了一通,才把信连着蜡烛一同送往长安。
  等远在长安的刘彻等人收到信,灯会的筹办流程都已经走了一大半。
  刘彻收到蜡烛,也没觉得多稀奇,毕竟他是皇帝,皇帝还不至于用不起蜡烛。
  唯一比较特别的是霍善送来的大多是白蜡烛,颜色和蜂巢中取出来的黄蜡有一定的区别。
  刘彻随手拿了根蜡烛给旁边坐着的卫青看,没旁人在,两人的坐姿都挺随意,靠得也近,卫青一伸手就能把蜡烛接过去。
  刘彻嘲笑:“这小子没见过什么好东西,得了几根蜡烛就往长安送,也不嫌寒酸。”
  卫青应和道:“小孩子能有什么见识,自己觉得好的就径直送来了。”
  刘彻未置可否,心里却还挺受用。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虽然送来的东西挺普通,但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番心意。
  可等展信一读,刘彻脸上的笑容就渐渐消失了。
  这家伙居然要举办一场盛大的元宵灯会!
  你小子去了外头怎地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最关键的是,你跑那么远去玩,我连夜出发都赶不过去。
  真是岂有此理!
  刘彻对此十分愤怒。
  怎么不早点说!
  卫青道:“就算他提早说了,冬天也不好出门。”
  刘彻还是很不满,开始在心里计算举办这个灯会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算完以后他就舒坦了,乐道:“你看他这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的,不会把全部身家贴在江夏郡里头吧?”
  别的不说,光是这满城灯烛就耗费巨大。
  长安城这种遍地富豪与权贵的地方还好,江夏郡哪有那么多能陪着他整日豪奢的豪商巨贾?
  事实上刘彻答应把霍善放去江夏郡,也不全是因为觉得这小孩有几分神异在身上。
  这小子年纪这么小,到了地方上难免有人欺他什么都不懂事,动点不该动的心思、干点不该干的勾当。
  刘彻是要对南边动兵的,要是将来事到临头这些家伙却推三阻四不配合,扯起皮来更麻烦。还不如提前把这些心怀鬼胎的家伙给勾出来,找个由头把他们全收拾了。
  至于霍善这娃儿会不会真的被人欺负,那肯定是不会的。真要有人敢叫霍善受了委屈,霍去病那脾气还不把整个江夏郡给掀了。
  只是霍善上任这小半年,居然没生出什么乱子来,反而还有传言说他是什么“断案如神小太守”“妙手回春小神医”。
  真要问他神在哪里,又说不出太玄妙的案例来,治的都是些极寻常的病,断的也都是些极寻常的案。
  这点儿本领霍善在京师时便展露过,再听别人汇报上来似乎也没多稀奇。
  刘彻觉得他这又义诊赠药又大搞灯会的,迟早会把他那不怎么宽裕的钱袋子给掏空。
  说不准得把冠军侯府也给赔出去。
  刘彻说道:“等他们父子俩回长安,说不准得靠你这个当舅公的接济过活了。”
  卫青倒是有不同的意见,他觉得李长生等人绝对不会让霍善随意挥霍。
  提到彼此都挺亲近的晚辈,卫青不免也与刘彻开起了玩笑:“万一阿善把江夏郡治理得富可敌国,陛下可就要烦恼怎么给他升官了。”
  刘彻说道:“有什么好烦恼的,他真要能把江夏郡治理好,便是给他当个丞相都无妨。”
  卫青:?
  这玩笑不开也罢!
  第171章
  虽说史书经常点评刘彻爱把丞相当摆设, 遇事只找自己看重的人讨论,不过扔个奶娃娃上去当摆设还是儿戏过头了。
  为防刘彻当真把霍善扔上去当靶子,卫青不得不敛容正色劝刘彻不要开这样的玩笑。
  见卫青这一本正经的模样,刘彻笑呵呵地手里把玩着江夏郡进贡的白蜡烛:“看来你对这孩子还挺有信心的。”
  这都帮忙推辞上了。
  卫青道:“他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儿, 担不起这样大的责任。”
  当初卫皇后起于微末, 不少人都说她宠冠后宫,以至于刘彻为她废了自己姑母所出的陈皇后。
  街头巷尾还传唱“生男无喜, 生女无怒, 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之类的歌谣, 实际上刘彻想废后能有几分是为了卫皇后这个人?
  只是这件事卫皇后与卫霍两家得了利,这些风言风语自然得他们担着了。
  刘彻把那么小一个奶娃娃扔去当太守已经很过分了, 真要再继续把他放到其他要紧位置上去, 霍善可能就要提前面对许多本不该由他来应对的风雨了。
  刘彻瞧卫青还真担心上了, 摆摆手说道:“行了, 一句戏言也值得你那么操心。”
  卫青便没再多话。
  远在江夏郡的霍善哪里知道刘彻差点又随口坑他一把,他正和苏轼读汲黯的来信呢。
  霍善上任之后抱着“甭管别人回不回信反正我要给别人写信”的奇思妙想, 积极地往周围那一大圈太守都去信一封,诚心诚意(在他自己看来是这样)向人家请教有什么绝妙的地方治理经验可以传授给他这个官场新丁。
  他可是足足四五岁大的年轻人!
  苏轼在这边跟着忙活了一整旬, 不是给花灯题字, 就是给花灯作画,还热心地指导众人如何沿街搭花灯架子,打造一个具有大宋特色的元宵灯会。
  他的努力也是有回报的,这不, 这就让他等到了汲黯的亲笔回信。
  汲黯之所以会回一个小娃娃的信, 不是因为他也在淮阳郡当太守, 更不是因为他和卫青也算旧相识,而是因为……霍善给他们这些“邻居”写信时顺便给送了一叠纸。
  纸这东西朝廷去年造了一批, 但因为产量和规模的关系,一时半会还没能普及到地方上。而且霍善还表示年后可以给他们淮阳郡批发新纸,价格公道,订购数量达到一定数目后包送货上门。
  这就让汲黯不得不心动了。
  别看他已经是个糟老头儿,瞧着还有一股子倔劲,实际上他也是很喜欢研究新鲜事物的。毕竟是个能去刘彻面前表示“陛下您用人可真喜欢后来居上”的家伙,脑子当然灵活得很!
  虽然长安那边迟早会给他们安排上,可能提前用谁愿意等呢?
  汲黯这次回信,前头洋洋洒洒地给霍善归纳总结了几百字自己当太守的心得,后面才真正进入正题,给霍善送了张已经签名盖章的订购合约,说是期盼能在天气暖和以后收到这批新纸,他想准备一场别开生面的秀才选拔。
  为朝廷举荐秀才,那也是他们这些地方官应该做的。
  当然,纸张这么珍贵,这些有资格参加秀才选拔的人也是通过重重筛选才有资格应试的。要是敢有人妄想鱼目混珠,他汲黯第一个不放过他!
  苏轼看了汲黯的话,只觉自己读史书的感觉没错,这果然是个暴脾气的小老头儿。
  只是看到汲黯说是要选秀才,苏轼不免又张嘴就来:“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霍善问苏轼是什么意思。
  苏轼说道:“这讲的就是汉末连皇帝都带头卖官鬻爵,底下的人有样学样,所以整个大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彻底坏掉了,选出来的秀才呢,没几个是读过书的;选出来的大孝子呢,都不跟自己父母住一块!”
  卖官鬻爵这件事并不是汉末才开始的,早在汉文帝时期,晁错这个改革爱好者就积极上书提议效仿商鞅实施“粟爵粟伍”“武爵武伍”双线并行的政策。
  也就是说你想获得爵位或者军中的实职,有两条路子可以走,一条是捐粟,也就是给边关输送军粮;一条则是正儿八经地攒军功。
  人家出钱出粮出人把军饷运到边关,也算是军队后勤吧,给个爵位并不过分。
  这个政策一路实施到刘彻登基之后,更是因为缺钱打匈奴而大力推广,都快导致整个大汉遍地都是不用服劳役的末等爵了。
  所以这也不能说后来汉桓帝、汉灵帝他们胡来,都是刘彻他们这些祖宗带的好头啊!
  霍善恍然了悟。
  他让人把汲黯的订单拿去排队,自己则是趁着苏轼在那品鉴汲黯真迹的空档提笔给汲黯回信。
  回信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不知您对卖官鬻爵这件事有何看法?听说有首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云云,您听说过这种情况吗?您选出来的秀才和孝廉会有这种问题吗?如果有的话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呢?……
  苏轼品读完汲黯分享的大汉地方官管理经验,转头一瞧,就见霍善正现学现卖地在信中向汲黯提问。
  苏轼:?????
  倒也不必这么好学。
  苏轼反省了片刻,对霍善说道:“他回信了记得发给我看看。”
  霍善道:“你到时候自己过来看不就行了吗?”
  苏轼道:“也行,收到回信了喊我一声。”
  霍善连连点头。
  苏轼便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