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作者:北山小石      更新:2024-09-30 14:40      字数:1810
  列位历史人物的大脑里,顿时一片空白,天音之中的“两年十三收”盘桓在他们的内心,
  萦绕着久久不去。
  真的假的?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汉武帝:“!!!”这么猛的吗。
  秦王政:间作套种,快。
  这春秋战国时代,不得卷起来啊?
  【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多熟种植。我国传统的耕作制度,便是以这三种耕作的方式相结合,尽可能地实现种无闲地、种无虚日。】
  【这样的耕作,其实已经是一种多物种、多层次的立体布局了。我们可以称其为“立体农业”的雏形。】
  秦始皇这才想起,这段视频的标题——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才是这次历史直播的重点!
  许行等无数观众看着天幕,他们更加好奇这“立体农业”了!就这样还只是“立体农业”的雏形?
  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多熟种植。
  这三种方式,已经非常厉害了!
  那“立体农业”——
  它得厉害成什么样子啊!
  【其实,这样充分地“尽地力”的方法,还可以从田地扩展到水体。我们可以从原本单一的种植业,扩展至农业的多种经营。】
  春秋时期,楚庄王挑了挑眉。
  他听着那一句“从田地扩展到水体”,又看见碧空的画面上出现一幕水面的粼粼波纹。
  楚庄王下意识地想到,这农田与水体的结合,莫非是类似于孙叔敖兴建的芍陂那样?
  孙叔敖于楚国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
  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也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同一时空里,楚国的孙叔敖本人也在看着天幕,自然也想到了自己建设的芍陂。
  但他建设芍陂。
  是要让天旱时有水灌田,洪涝时避免成灾。
  在芍陂建成之后,安丰一带确实也成为了他们楚国的经济要地,每年产出许多粮食。
  乃至于,楚庄王打败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的芍陂也不可谓无功。
  但是天幕说的从单一的种植业、扩展到农业的多种经营?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孙叔敖大胆想象,莫非是可以利用水体养鱼?
  在种植业上,继续利用灌溉用的水体,发展渔业,这确实是很有创造性了。
  天幕所说的多物种、多层次,超出于种植业的多种农业经营,是这样吗?
  孙叔敖:我已经竭力想象了。
  除了渔业,还有什么与水体有关?总不能再加入什么畜牧业、林业吧!
  在战国时期的魏国,西门豹也在兴建大型的农田灌溉工程,漳水十二渠。
  秦国,秦王政时期。
  一位名叫郑国的韩国人,在关中平原北部兴建了郑国渠。数以万顷计的盐碱地“斥卤”,成为了亩产一钟的良田。
  在这一时期,秦王政亦是好奇地看着天幕。
  西汉,汉武帝也是如此。
  在他的时代,可谓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譬如关中地区、河套地区、河西走廊,这些地方都发展起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
  如果要说,农田与水体相关的地方。
  他们这些人便纷纷想到了,这些能够带来巨大效用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至于更多的关联,暂时还想不到。
  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时空里望着天幕,只见那无垠的苍穹之上忽然出现了一个陂塘。
  陂塘的旁边是稻田,应该是用来灌溉、种稻的。
  与此同时,陂塘的里面,则是有几尾游鱼翕动,表面上更是浮现着一些漂亮的莲花。
  【汉代,已经出现一种利用“陂塘”来灌溉种稻的方式,这种“陂塘”里还会养鱼种莲,在“陂塘”的堤上还可以种树。】
  【这便是一种综合的土地利用方式。】
  【《水经注》记载,东汉时期,习郁按照范蠡养鱼法,从大陂引水,形成一个小鱼池,“楸竹夹道,菱芡覆水”,也是同样的方式。】
  孙叔敖满意地点点头,果然是养鱼啊。
  在田地旁边建陂塘,在种植业里加入渔业,充分利用了水体,确实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这就是“立体农业”吗?
  思及此,孙叔敖的头顶,缓缓飘过六个句点。风中凌乱,好像没有想象里的神奇!
  虽然还有种莲、植树,但是总感觉差了一点。
  春秋末期,正在从事各种经商、顺带发展造纸术与印刷术的范蠡,则是缓缓打了一个问号。
  哈?东汉时期的人学我养鱼?
  范蠡的视线一瞥,看见迢遥天际、巨大的光幕之上,缓缓有白色的半透明弹幕飘过。
  [许行:厉害啊范蠡!!]
  范蠡:“……”扶额。
  【南宋陈旉的《农书》记载,高田凿池蓄水种稻、堤上植桑系牛,亦是如此。】
  【直到明清时期,这些经验至于低洼地区,就形成了一种特色的堤塘生产方式。】
  【地势低洼的地区、水患严重,可能还会受到咸水的威胁,那要怎么办呢?】
  【人们将这些低洼地,深挖成塘,以土覆盖塘的四周,称之为“基”。这样一来,基与塘,就可以分别发展种植业、养鱼业。】